
中冶新加坡总裁谭志勇30年前刚到新加坡的时候,中国企业寥寥可数,中国品牌闻所未闻。而近年踏进新加坡任何一个大型商场,都不难发现愈来愈多中国品牌进驻,并渐渐成为本地人衣食住行育乐的一部分。
谭志勇是中国改革开放后,早期出海的中企领导。他1996年带着40名工人和7万元来到新加坡,初期以分包商身份,负责建筑工程里的钢结构。
中冶新加坡的母公司是中国冶金科工集团,为一家中国国有企业。发展至今,中冶新加坡已在本地开发超过16个房地产项目,负责过环球影城等大型项目建设,还是今年新开的雨林探险园的设计施工总承包商。
目前也是新加坡中资企业协会会长的谭志勇观察到,这二三十年来出海和落户新加坡的中企,从最初以国企和建筑业为主,逐渐扩大到各个领域。
他接受《联合早报》采访时说:“早期过来的行业相对比较窄,主要从事一些进出口贸易,还有跟建筑相关的劳务输出。发展到今天,各行各业都有了,在新加坡你要说哪个行业没有中资影子的,基本上找不着。”
彩妆运动鞋咖啡奶茶电动车统统都来了
根据中国商务部对外投资和经济合作司2024年版投资新加坡指南,在新中资企业数量大约有8500家。
谭志勇透露,这几年中资企业协会会员数量每年增加至少100多家,总数已超过1100家,是26年前协会成立初期的100倍,反映中企出海,新加坡已是不可绕开的一站。
谭志勇指出,大部分中企把新加坡定位为它们的区域中心、研发中心或投资中心。
新加坡经济发展局今年初发布的年报显示,我国去年吸引了134.5亿元固定资产投资,中国企业占2.5%;业务总开支84亿元,中企占15%。这些投资承诺若在五年内实现,预计将为新加坡每年带来235亿元经济增值,中企贡献其中的12.6%。
顾问公司墨腾创投研究团队负责人陈玮函分析,冠病疫情后,出海的中企不再局限于特定行业。“前几年,我们看到很多餐饮和电动车品牌,近一两年,化妆品和家用电器品牌的能见度越来越高,它们的价格定位也比较高端。”
2016年创立于上海的中国美妆集团橘宜便是一个例子。以电商起家的橘宜,今年7月在新加坡开了第一家海外实体专卖店,引入独立美妆品牌酵色(Joocyee)。接着在10月,集团在本地再开两家店,引入橘宜的创始品牌、价格更为大众化的橘朵(Judydoll)。
橘宜集团零售及国际业务总经理孔凡奇说,橘宜希望未来能够做全球的生意。
新加坡市场规模虽然不够大,人口也不多,但孔凡奇认为,这里汇聚了不同文化和背景的人,也是一个商业枢纽。“我们在新加坡开店之后,像泰国和马来西亚的商场也会关注我们在当地市场有没有这样的规划或打算,会有一定的声量效能。”
橘宜规划,明年新加坡的门店要达到双位数。
借新加坡辐射区域市场的中国品牌还有去年8月以直营方式重返我国的霸王茶姬、于2023年在这里设立东南亚总部的中国运动品牌安踏,以及同年首次在新加坡亮相的瑞幸咖啡。
安踏集团副总裁王华友9月在一场于新加坡举行的论坛上表示,未来三年要在东南亚市场拥有1000家门店,实现千店计划。而对素有“中国星巴克”之称的瑞幸而言,新加坡是它的首个海外市场,两年来在本地开了至少60家店,并于今年初拓展到马来西亚。
学者:我国强大总部生态系统是中企设立海外总部的理想基地
除了政治稳定、高效治理和完善的基础设施,新加坡管理大学战略管理副教授耿雪松认为,新加坡作为连接区域市场的枢纽,是中企设立海外运营总部的理想基地。
耿雪松说,过去很多来自西方发达国家的跨国企业在这里设立总部,进而辐射其他国家乃至中国市场。新加坡由此建立了强大的总部生态系统,包括亲商政策、完整的专业服务网络、人才库以及相应的经验和文化。
随着中国技术和产品质量的提升,耿雪松观察到,越来越多中国企业凭着品牌差异化,以及在数码化与人工智能(AI)应用领域的优势,在海外市场竞争。
四年前在新加坡成立国际总部的中文在线(COL)是最早投入微短剧的企业之一。它通过在这里注册的微短剧平台FlareFlow,将AI驱动的内容创作与全球发行结合在一起。
中文在线集团东南亚总经理胡佳伟指出,新加坡是集团协调全球合作伙伴的“指挥中心”。
尽管人口相对少,但新加坡用户的付费意愿和人均消费水平明显高于东南亚其他市场。这里的观众对中文、英文以及东南亚小语种内容都有很高的接受度,胡佳伟认为,新加坡是集团验证内容能否在亚太市场流行的理想跳板。
中文在线还持有中国国产动漫主人公罗小黑的IP。目前在东南亚市场活跃的中国IP不多,在胡佳伟看来,这也是中文在线的巨大机会。“我们可以将集团资源引入新加坡,把这里建设成区域的IP分销和衍生品开发中心,弥补本地内容供给不足。”
身为中企出海的先探者,谭志勇相信,未来新中两国企业不再只是投资彼此的市场,而是一起合作到第三方市场发展。“这是大势所趋,新加坡市场太小,大家联合起来到第三方市场去发展,这个可能性就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