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飞机降落在揭阳潮汕机场,我和周围乘客正起身拿行李,耳边突然响起广播声:“念到名字的乘客,请带好行李,提前下飞机接受新冠(冠病)检测……”
原本喧闹的机舱顿时鸦雀无声。空姐以中英双语报出六七位乘客的姓名和座位号,其中一位就在我前两排。邻座安娣小声问同伴:“惨了,我们会不会中招?早知道刚才戴口罩了……”
事后得知,官方要求这些乘客接受检测,并非因为他们出现冠病症状,只是对入境中国航班进行随机抽查。但当我走进机场,看到走廊一端几名乘客正排队被“捅喉咙”(采集咽拭子),走廊另一端还保留着几个无人使用但仍没拆除的核酸检测间时,还是免不了有种时空错乱感。
距离冠病全球暴发已经过去五年,中国全面解除防疫措施也已近三年。星期四(10月23日)出炉的中共二十届四中全会公报中提到,过去五年间中国“经受住世纪疫情严重冲击”。但这两年到访不同中国城市时,我仍不时怀疑:中国经济走出疫情冲击了吗?
在汕头市区,马路这头的平价肠粉店大排长龙,马路那头的高端商场冷冷清清。从汕头去往同为经济特区的厦门,传统热门景点中山路步行街行人寥寥,四年前到访时大排长龙的网红小吃店,这回不用等位就吃上了。
原本以为这是因为当天不是节假日,但和厦门朋友提起此事,对方立即掏出手机,给我看她在本月初中国黄金周时拍下的照片:“这是10月5日的中山路,也没几个人!”
朋友同天还路过厦门另一个沿海景点曾厝垵,发现那里同样门庭冷落。她问路旁商家,这几天没有游客吗?商家答:游客啊,都挤在沙滩上看免费海景呢!
今年的中国国庆中秋长假,国内出游人数创下历史新高。但媒体根据官方数据测算,黄金周期间中国居民人均旅游支出同比下降0.55%,跌至三年来最低水平,显示民众消费依然谨慎。
根据星期一(10月20日)公布的经济数据,9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降至3%,为近一年来最慢。和消费同样疲弱的,是今年来累计下降13.9%的房地产开发投资。受此拖累,中国固定资产投资出现2020年疫情暴发以来首次负增长,中国GDP增速也在第三季降至4.8%,是今年至今最低。
消费趋缓和楼市下行,都是疫情期间显现的经济趋势。疫情结束近三年,内需复苏依然迟缓,中国经济至今没有摆脱通缩风险。最新数据表明,无论是一年前出台的楼市刺激政策,还是今年来加码推行的“以旧换新”政策,对提振内需的效果都在减退。
不过,鉴于中国经济前三季已累计增长5.2%,市场预估第四季经济增速只要达到4.2%,就能实现5%左右的全年增长目标。一些分析师因此悲观预计,在出口全面失速之前,北京都不会降低对制造业的高度依赖。
星期四初步披露的“十五五”规划(第十五个五年规划,2026年至2030年)一定程度上印证了这样的看法。四中全会将“科技自立自强水平大幅提高”列为“十五五”主要发展目标之一,并强调保持制造业在经济中的“合理比重”,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潘森宏观经济研究公司(Pantheon Macroeconomics)首席中国经济师威格利(Duncan Wrigley)解读,这反映出中国将加倍推进以先进制造业为支柱的增长模式,继续依赖外需支撑增长,内需可能持续疲弱。
不过,和审议通过“十四五”规划的中共十九届五中全会相比,二十届四中全会将消费摆到更重要位置:全会公报中四度提及“消费”,而五年前的公报中仅提到一次。
中共中央财办副主任韩文秀星期五(10月24日)在解读四中全会精神的记者会上指出,“十五五”主要发展目标包括“居民消费率明显提高”。他也强调,要促进形成更多由内需主导、消费拉动、内生增长的经济发展模式。
比起详尽到具体产业和规模的科技发展规划,北京还没有为内需主导的发展模式提出明确目标和计划;但上述表态说明,决策层并没有完全忽略消费对中长期经济发展的作用。
若要实现2035年人均GDP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的目标,分析师预计中国未来10年须保持约4.4%的年均增速。当前中国居民消费占GDP比重仅为40%左右,低于全球平均水平约20个百分点;这意味着内需不只是外需遇冷时的短期稳定器,也是具备巨大潜能的长期增长引擎。
在迈向2035年目标的跑道上,中国需要通过发展科技加快冲刺步伐,但首先要走出后疫情时期挥之不去的通缩阴影。解决这个问题的药方说来简单做来难:让老百姓更愿意花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