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毫不夸张地说,我国驻华大使陈海泉把峇迪(Batik)穿成了第二层皮肤。
在公开活动找大使,找穿峇迪的男士准没错。陈海泉9月中旬在北京的新加坡大使馆内接受《联合早报》专访时,同样以招牌式峇迪登场。
峇迪是用蜡染制成的印花布,或用峇迪布做成的衣服,有鲜明的东南亚文化风情,也是土生华人服饰之一。峇迪可塑性很强,既可穿成休闲服,也是能登大雅的正装,完全不逊于西装。
58岁的陈海泉就是土生华人,父亲在新加坡芽笼甘榜长大,自己先后在新加坡第一个组屋区女皇镇和东部淡滨尼成长。从新加坡国立大学毕业后,他在1992年加入外交部,迄今投身外交界33年。
2023年5月派驻中国前,陈海泉曾任新加坡驻韩国大使、驻日本大使。
他在访谈中,全程用华语侃侃而谈近90分钟,分享对新中关系的寄望、对派驻地的观察和外交工作心得,包括对美食、歌曲和服装等民间外交的感悟。
陈海泉说,每个派驻地都独一无二,各有各的魅力和挑战,派驻中国两年半以来,他收获很多惊喜。
他首先点赞中国的电子支付、网购、直播等科技与手机应用,给日常生活带来很多便利。
公务之余,他喜欢骑着共享单车在北京穿街走巷,这一秒置身高楼,下一秒走进胡同,看见售卖豆汁儿和打卤面等老北京饮食的传统店面,现代与传统奇妙共存的景象,深深吸引着陈海泉。
闲暇时,他喜欢跟北京民众接触,在日坛公园散步遇上大妈邀请跳广场舞,陈海泉欣然加入扭摆,他也爱上菜市场买食材,跟摊主打成一片。因为有中国朋友说过,北京不代表整个中国,他积极走访大江南北。
陈海泉形容:“中国就像洋葱,要深入一层一层剥开,每一层都会带给你不同感受。”
不论是洋葱、泡菜或寿司,对陈海泉而言,职业外交官不管派到哪里,职责始终如一,就是以国家利益为核心,以维护新加坡主权独立、领土完整的原则行事。
陈海泉说,在中国最常被人问到的问题之一是:新加坡人口大部分是华人,外貌和语言与中国人很相似,为何思维方式却不同?
陈海泉会跟中国朋友解释,新加坡是个多元种族、多元宗教、多元文化的独立国家,在新加坡定居并成为新加坡公民的人,不再认为自己要落叶归根,而是选择在新加坡落地生根。
他语重心长地说:“这一点中国人要明白,不明白的话,其实就不了解新加坡。一旦了解,你就能理解我们的立场。”
新中今年庆祝建交35周年,但两国关系其实可追溯至建交前。陈海泉指出,早在1990年正式建交前,在两国领导人李光耀和邓小平引领下,新中已建立特殊关系。
1976年,李光耀首次访华;1978年,邓小平访新;两国在1980年6月签署协议,在新加坡和北京互设商务贸易代表处。
陈海泉强调:“谈新中关系,不能不谈李光耀和邓小平这两位伟人。” 他讲述当年一个深具启发性的小故事,从两位领导人的相处之道折射出新中关系本质——理解与尊重。
1978年,邓小平到访新加坡,李光耀特地在总统府为客人准备烟灰缸和痰盂。李光耀知道邓小平抽烟,两年前访问中国时,他也留意到人民大会堂现场放置痰盂。结果,总统府的烟灰缸和痰盂都派不上用场,因为邓小平知道李光耀对烟味敏感,两人会面时,他全程没有抽烟。
陈海泉说:“两人的举动,意义十分深远。从一个小故事,你能看到两人关系的核心,也看到两国关系的本质,那就是相互理解和尊重。”
陈海泉指出,领导人之间的友好关系,不仅为新中关系奠下坚实基础,也让两国逐渐建立多个制度化互动平台,展开多个合作项目。
35年来,新中合作硕果累累。双方不仅设立最高层级年度合作会议机制——新中双边合作联合委员会(JCBC),新加坡还与八个中国省市设立双边经贸合作理事会。
两国也建设三个政府间合作项目:苏州工业园区、天津生态城和重庆互联互通项目;国家级合作项目有广州知识城。新加坡过去12年是中国最大外资来源国,中国是新加坡最大贸易伙伴。
2023年,新中关系再上一个台阶,升级为“全方位高质量的前瞻性伙伴关系”。新一届新加坡政府今年5月上任后,新加坡总理黄循财于6月正式访华,与中国国家主席领导人会面,进一步巩固两国关系。
过去35年,中国经历翻天覆地变化,国际时局也波澜起伏。从李光耀到吴作栋,再从李显龙交棒黄循财,新中关系在横跨新加坡四代领导人的世界万变棋局中,又经历了哪些变与不变?
陈海泉毫不犹豫地说,不变的是立场和原则,在新加坡外交政策中,中国是个很重要的合作伙伴。
他强调,任何双边关系难免有分歧,最重要是求同存异,相互信任与尊重。“真正的两国友谊,并非意味所有事情都达成一致,这不可能。而是坦诚对话、心怀善意、尊重差异,在过程中加深理解,实现良性发展。”
面对大国博弈加剧,地缘政治日趋复杂,陈海泉强调,新加坡始终坚持不选边站,“如果选边站,我们只会选择站在新加坡利益这一边”。他说,新加坡独立60年来能有机会与多个国家合作,关键在于我们是个可信赖、有原则的伙伴。
展望未来,新加坡计划如何进一步深化与中国的伙伴关系?会否展开第四个政府间合作项目?
陈海泉认为,与其思考有没有第四个项目,不如想想如何推广及加深现有三个项目的合作,顺应时代需求找出新合作机遇,如高科技、数字化、绿色经济、医疗等领域。
他说:“新中合作从未停止,三个政府间合作项目不是完成即翻篇,而是始终在优化、升级与推进中。”
陈海泉能歌善煮力推民间外交
能歌善煮,这是陈海泉给当地新加坡社群最直观的印象之一。
在新加坡使馆或商会主办的活动,陈海泉经常上台献唱,甚至亲自改编歌词,融入新加坡特色。他还邀请新加坡媒体到官邸聚会,品尝他掌勺的南洋美食。
陈海泉也上过北京卫视《大使的宝藏家宴》节目,亲自烹煮具代表性的狮城美食,也曾前往海南参与海南卫视节目《大使家宴》的录制。
镜头前烹煮与台上献唱看似轻松欢快,男主角其实扛着沉甸甸的外交职责——推动民间外交。
陈海泉认为,民间外交不可或缺。“如果没有一个民间相互理解的纽带,要让两国关系更上一层楼,很不容易。”
不论是身穿峇迪出席活动,或决定菜单与歌单,陈海泉的考量只有一个,就是传播重要信息:新加坡是个多元种族、多元文化、多元宗教社会。
记者让陈海泉挑一道最能体现新中友好源远流长的菜肴,他立马挑了咖喱鸡配手抓饼,并饶有兴致介绍其中奥妙。
“咖喱有印度香料、马来香料、马来煮法、娘惹煮法,是真正的多元文化。可以用鸡肉、羊肉、牛肉煮,华人很喜欢用猪肉。在新加坡,我们会配Prata(印度煎饼)。在中国,我就用手抓饼。新加坡多元种族的咖喱配中国的手抓饼,这是真正的一道新中两国菜肴。”
陈海泉能讲多种方言,在出席新加坡商会于中国各地举办的建国60周年庆祝活动时,他在不同城市选唱不同歌曲。
在厦门,他唱了闽南歌 《爱拼才会赢》,反映先辈们下南洋的刻苦耐劳精神,也代表新加坡人60年来的努力奋斗;在广州,他选唱香港歌手谭咏麟的广东歌《朋友》;在北京,他献唱周华健的华语歌《朋友》。
陈海泉微笑说:“今年是新中建交35周年。朋友,代表着我们两国之间的友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