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穿越过去是‘大神’,穿不过去是‘鬼魂’。”
中国一名年轻男子本月独闯秦岭山脉“鳌太线”失联多日,引发舆论再度关注这条被称为“中国死亡率最高的徒步线路”。
极目新闻引述救援人员10月21日称,搜救数日只找到疑似失联者的包,还未找到本人。
鳌太线被誉为“中华龙脊”,是秦岭山脉海拔最高的一段山脊路线,纵贯秦岭第二高峰鳌山(海拔3476米)与第一高峰太白山(海拔3771.2米)而得名,被称为中国五大最艰难徒步线路之一。徒步穿越通常要负重至少20公斤,走100多公里,连爬17座3000米以上的山,沿途没信号、没补给,要过高山石海、80%的无人区。
尽管可能九死一生,但在中国户外运动圈,鳌太线因穿越艰难而名声响亮,被“驴友”奉为“圣地”“殿堂”,有人说穿越它是“行走在中华龙脊上的探险”。
据中国登山协会和陕西省登山协会2018年联合发布的调查报告,穿越鳌太线事故自2008年起逐年增加,2012年至2017年累计失踪和死亡共46人。2018年4月,当地政府明令禁止穿越鳌太线,近年严管手段也不断升级。
不过,中国驴友们探险的热忱并未被浇熄,不仅钳开铁丝网,半夜绕路闯关,还把官方的罚款视作门票,借以证明自己是“强驴”。陕西官方公布的高山监控画面数据显示,2018年至2022年,仍有3119人出现在这条线路上。
看不见的暗流,仍涌动在这片山野。最近一次大的动静是,18岁少年孙亮今年2月靠吃牙膏苦撑四天等待救援,成为近年来首名穿越鳌太线被找到的失联者。孙亮获救后出镜道歉,劫后余生感叹称:“我们征服不了任何一座山,只是山放过了我们而已。”
但这番幸存者的话,未被其它一些年轻登山客听进去。两名80后、90后登山客今年4月非法穿越秦岭第三高峰冰晶岭等山峰时遇难。
走鳌太线比登珠峰还难
目前担任陕西省登山协会主席的陈铮,是首批穿越鳌太线的登山者,也被认为是打开潘多拉魔盒的人。
在2001年户外登山热兴起之时,时任陕西省东方登山队队长陈铮9月底带领50多人,展开史无前例的穿越。其间,队伍历经艰险,陈铮险些坠崖,不少人走到崩溃,最终仅11人完成穿越。第一名登顶珠穆朗玛峰的汉族人侯生福当时也在队伍里,他向陈铮形容,走鳌太线比登珠峰还难。
次年,陈铮应邀在《山野》杂志公布多条登太白山线路,其中便有鳌太线。《中国青年报》引述陈铮说,他当时特意备注“不建议”尝试,没想到来的人反而越来越多。
陈铮指出,鳌太线的复杂与凶险在于天气变幻莫测,“一日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秦岭并有一种很罕见的天气现象,即雨或冰雪会从脚往头顶下。
20余年前第一次穿越时,陈铮眼见一片黑云从山谷卷上来,立刻提醒队友迅速穿好衣服,扎好裤腿,但仍有人很快失温。气温有时直接从30摄氏度降至零下,人的身体很快麻木、僵硬、失去知觉。在山上,饮料会冻成冰坨;手机、充电宝会冻关机;有人下山后不得不截掉被冻坏的手或脚。
《中国新闻周刊》10月23日引述有10多年徒步经验的登山客孟依忆述,她在鳌太线上遭遇人生第一次失温。山上冷暖气流碰撞化作暴雨,灌进她的雨衣和冲锋衣。一天之中,大风、大雨、大雾同时出现,能见度瞬间降到不足两米。
专注于户外探险文学的中国当代作家湘君指出,2013年户外市场正值井喷,有俱乐部以“行走秦岭,挑战自我”为口号,组织首届鳌太徒步大会,招揽近60人,鳌太的红火从此开始。
官方为此头疼不已,要求登山者提前申请备案,并找来90多个有经验的村民组建向导库。但驴友们不愿支付向导费,选择依赖免费的网络攻略。
2017年“五一”假期前后,七支队伍穿越鳌太线,没报备、没向导,路遇暴风雪,造成40余人被困,三人死亡。这起山难惊动国家体育总局,成为鳌太穿越管理的转折点。
2018年4月,陕西官方发公告禁止“鳌太穿越”,对未经批准进入的单位和个人,处以100元以上、5000元以下罚款,旨在守护驴友生命安全,保护秦岭生态。
但不少登山者无视禁令。今年“五一”假期穿越鳌太线的资深驴友林杰说:“大家戏称,鳌太穿越的门票是5000元”,罚款被视为愿赌服输的成本。在他看来,鳌太线作为秦岭“龙脊”的一段,独特的地理意义对驴友具有特殊吸引力,这远不是一纸禁令所能阻挡。
陕西省曙光救援队队长陈昫同,则对驴友的趋之若鹜表示无法理解。“所谓攀登‘中华龙脊’,是一直在山脊上反复横穿,其实没有什么风景。山上只有几个固定的水源点,需要大负重,相对来说是比较‘虐’的线路。”
去年8月因穿越鳌太线冲上热搜的户外博主“猛蛇过江”说,几乎每天都有人偷偷上山;穿越鳌太线时,他在一顶帐篷内发现一具遗体,后确认为失联一个月的河南籍马姓驴友。他下山后在当地报警,并因穿越行为被罚。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官方在秦岭核心区和登山口设置监控,24小时值守堵截劝返,“逢人必查、逢车必检”。但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驴友不仅利用户外软件发布穿越鳌太线的轨迹,让其他登山者用于徒步导航,还注明如何躲避关键入口的巡逻和劝返人员。
户外运动科普作家刘团玺认为,登山者博取眼球的心态,是许多低级失误和悲剧的根源,“一个成熟的探险者,应该具备综合性的风险评估乃至风险管理、安全管理能力”。
秦岭救援队突击队队长路彦琪说,救援队在鳌太线上碰过很多无知无畏的人,有人骑着自行车,有人带着狗,还有人拿着一瓶矿泉水和一个肉夹馍就上山,“景区的山和野山是两个概念,抱着侥幸心理,上去一准出事”。
搜救工作既劳民也伤财。据不完全统计,仅太白山自然保护区2017年至2021年投入禁止穿越和搜救的人数就达1100人次,直接费用支出230余万元。
救援者在鳌太线上也面临险境。两名驴友今年9月在山上突遇暴雨发出求救信号,路彦琪手下11名秦岭救援队队员,分三拨上山搜寻,其中部分救援人员对讲机没电、信号全断,另有人出现高原反应。在断断续续的联络中熬到第六天,雨雾散去后,他们才被直升机找到。
陕西官方今年再次释放严管信号,出台专项方案整治秦岭核心保护区非法穿越行为,对个人探索建立“非法穿越黑名单”制度,对未经批准的组织者,移交司法机关。
西安铁路运输中级法院副院长王琪轩指出,这是首次运用司法惩戒措施,对穿越组织行为进行规制,“震慑力比较大”。
另据《中国环境报》10月21日报道,中共陕西省委书记赵一德召开工作推进会保护秦岭生态环境,要求整治违规穿越探险行为,落细落实秦岭核心保护区管控规定,对违规个人和组织予以惩戒。
鳌太线上非法徒步的现象屡禁不止,既反映越来越多中国登山客对生命价值有不同的理解和追求,让自我荣誉感和刺激感凌驾于生命安全之上,对大自然缺乏敬畏之心,对生死抱有侥幸心理,也突显这个群体并不在意违法行为的社会影响,以及浪费社会资源的问题,更不可能考虑山火风险、山上垃圾堆积等生态破坏问题。执法资源投入和法律震慑力的不足,也难让他们止步。
官方下来可能需要考虑投入更多无人设备检测鳌太线,同时提高违法成本,加强公众教育,引导理性户外探险,方能终结这场“生命禁区”的拉锯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