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驻新大使曹忠明:建交35年 新中关系三变三不变

新加坡与中国建交35年来,两国关系发展持续深化,中国驻新加坡大使曹忠明指出,新中关系一直秉着相互尊重、着眼长远与官民并举的精神发展,两国合作又顺着内外部的需求而变化,表现出“三变三不变”的特征。

曹忠明9月底接受《联合早报》约一小时专访,除了回顾两国的建交之路,也展望双边关系的未来发展。

建交至今,曹忠明以三个“不变”与三个“变”总结新中关系的发展。

第一个“不变”是两国领导人始终相互尊重,双边合作平等互利。曹忠明说,虽然中国比新加坡大很多,但中国向来主张大小国家一律平等,两国的合作因此能长久维持下去。

第二个“不变”是两国始终能着眼长远。新中三大政府间合作项目从最初的苏州工业园区,到后来的天津生态城和中新(重庆)战略性互联互通示范项目,都基于双方的前瞻性规划,契合各自的发展需要。

第三个“不变”是两国关系始终由政府和民间共同推进,官民并举,相向而行。

新中关系这些年来也发生变化,其中一方面的推力是两国各自的发展需求在变。曹忠明以两国旗舰合作项目为例指出,1990年代开发苏州工业园区时,中国的当务之急是深化改革开放,新加坡则是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升级。“中国需要外国来投资,需要新加坡的管理经验。新加坡则需要自己的企业走出去,到中国投资,也需要更大的市场。所以在发展需求方面,双方是对接了。”

打造天津生态城时,发展需求又变了,中国当时强调可持续发展,保护生态环境。再往后、到2010年代,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西部大开发,新加坡也乐见从东南亚到欧亚大陆的陆海大通道建设。“双方发展需求又能够对接……我们的合作领域范围也在扩大。”

新中关系发展的另一个变化,是随着外部环境的转变,两国据此适应并调整合作重点。曹忠明说,两国建交时,中国还没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两国关系在这段时间以双边合作为主;中国2001年“入世”之后,两国也在世贸多边机制中加强合作,而后在2008年签订双边自由贸易协定。

“后来,外部环境又有些变化,911以后,国际形势变化很大,这几年变化更大了,所以外部环境的变化也需要我们两国及时做出一些调整。比方说,我们要加强区域合作,中新之间除了双边合作,我们要加强中国和东盟(亚细安)之间的区域合作,我们要加强RCEP(The Regional Comprehensive Economic Partnership,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我们还要在联合国、以及世贸组织加强多边领域合作。”

在曹忠明看来,新中关系发展的第三个变化是关系不断提升。两国在2015年确定“与时俱进的全方位合作伙伴关系”的定位,为双边关系提供更大动力,并在2023年提升为“全方位高质量的前瞻性伙伴关系”。

中国驻新加坡大使曹忠明9月29日在大使馆接受《联合早报》专访。(陈渊庄摄)

展望未来,曹忠明评估,双边关系只会发展得越来越深,不排除两国随着国际形势变化而探讨第三个定位,例如在“全方位高质量的前瞻性伙伴关系”中间再加个定语。“比方说,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现在新加坡和其他国家也有一些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将来我觉得我们也是可以探讨把战略意义突出出来。”

曹忠明认为两国关系早已实现“全方位”,合作扩展到各个领域,但不同领域的情况也有差别。在经贸、投资、科技、教育等传统领域的合作较好,一些领域则需与时俱进。

他举例,中新之间在安全领域也有合作,有些安全对话,两国军队之间的交流联训也在开展。“我觉得需要进一步加强,这个也是需要与时俱进的,因为我们面临的安全形势也在变化。”

此外,两国也可在非常规安全方面加强合作,例如非法洗钱、诈骗、网络攻击等全球挑战。在外交领域,两国互动很好,对话交流也频繁,但合作潜力仍非常大,双方可在亚细安、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联合国等多边场合加强合作。

当前全球处在一个深刻变革的时期,自由贸易面对逆风,但曹忠明指出,全球化仍是大势所趋,新中两国除了把现有双边合作做好,也可推进与亚细安“十加一”、日韩“十加三”的合作,继续维护多边主义和自由贸易体制。

他也说,新中两国都是联合国成员国,而联合国是二战之后成立的一个最重要的国际组织,两国可共同加以维护联合国的宪章宗旨和原则。

“尽管有这么多挑战,我们两国还要继续保持定力。有些东西虽然可能目前来看是一个很大的挑战,但是放在更长的时间看,也不是什么太大的问题……如果国际社会共同努力,我们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建立起来的国际秩序还是能够继续得到维护,这个其实对各国都有利。”

高层往来为中新关系领航把舵 民间交流也得保持热度

新中高层往来与政治互信为双边关系领航把舵打下坚实基础;与此同时,民间的良好交流也至关重要。

曹忠明认为,两国领导人之间建立了深厚的联系,新加坡建国总理李光耀与中国几代领导人都有很好的交往,中国国家主席领导人同样跟新加坡几代领导人有良好的往来,为两国之间的互信打下非常扎实的基础。

这样的政治互信源于相互尊重,平等相待。曹忠明认为,两国一直尊重彼此的重大关切与核心利益,这是双方能长期保持互信的根本保障。

“归根到底,我觉得我们领导人的领航把舵很重要,就像船长,船往哪开,船长一定要把好舵。此外,民间之间的良好交流互动也很重要。如果上热下冷,这关系恐怕也就不太正常,一定要上面热下面也同样热,民间之间也要保持一个交往的热度,这样信任关系才能持续长久。”

曹忠明认为,民心相通能对两国关系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不仅夯实关系的基础,也让关系更加持久,为此,下一步要更加重视这类软性的民间外交。

旅游是增进双方了解的一个重要渠道。新中30天相互免签的政策去年初生效,带动两国民众互访。曹忠明透露,去年有100多万新加坡人到中国去,相当一部分是旅游,并且不满足于到大城市,而是选择到重庆、贵州、云南甚至西北部的新疆、甘肃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和自然遗产。

新加坡旅游局的数据则显示,去年入境新加坡的中国旅客人次突破300万,比前一年增长126%,再次成为新加坡第一大旅游客源国。

教育交流也是民间外交的重要力量,曹忠明举例说,中国各地批准为在华的新加坡籍家庭孩子开办子女学校,高校之间也形成合作机制,同时为青年学生提供奖学金,举办文化浸濡活动等,都极具意义,应大力支持。在当今信息时代,年轻人也借助小红书、微信、TikTok相互交流。

近年来,两国文化交流也在加强。新加坡华乐团、亚洲文明博物馆等赴华演出办展,中国很多艺术精品,如在中国特别受欢迎的舞剧《只此青绿》《红楼梦》、交响乐《黄河》也到新加坡演出。此外,社团、商会、校友会也都非常活跃,促进了两国民众的友好交流,也为双边合作搭建桥梁。

闲暇时,中国驻新加坡大使曹忠明喜欢到使馆附近的植物园散步。(曹忠明脸书)

美食也是两国文化交流的重要纽带。曹忠明去年初履新派驻新加坡以来,常把肉骨茶和叻沙这两种地道新加坡美食推荐给来访的中国代表团,而他们的反应至今都很好。

至于本地深受欢迎的水果之王榴梿,曹忠明坦言他原来因不习惯榴莲的味道而不吃。“我现在开始吃了,因为我夫人她喜欢吃……但吃得还不多,我想以后可能会喜欢吃,他们说越吃可能越喜欢吃,我现在还没特别喜欢。”

您查看的内容可能不完整,部分内容和推荐被拦截!请对本站关闭广告拦截和阅读模式,或使用自带浏览器后恢复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