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政麟:体育竞技的富人化

2025年,赛车电影《F1:狂飙飞车》的上映与世界一级方程式赛车(F1)新加坡大奖赛的举行,让全球观众再次感受到速度与激情的魅力。夜幕下的滨海湾赛道灯火通明,明星红牛车手马克斯·费斯塔彭的驰骋成为万众焦点。与此同时,巨星的演出更让赛事变成一场娱乐与资本的狂欢。

然而,电影带来的不只是肾上腺素的飙升与梦想的共鸣,也揭示一个冰冷的现实——体育竞技正一步步走向富人化。在引擎轰鸣背后,体育不再是天赋与努力的较量,而是资本与资源的角逐。

F1被誉为赛车运动最高殿堂,不仅因为科技含量之高、速度之快,更因为门槛高得令人望而却步。前F1车手拉尔夫·舒马赫曾估算,一名少年仅在卡丁车阶段的年投入就高达25万欧元(约37万新元)。若要一路晋升至F4、F3、F2,最终叩开F1之门,总投入至少需1300万至1500万欧元。如此高昂的成本,使得梦想起跑线从一开始就被金钱切割。在现役F1车手中,不少人出身名门:兰多·诺里斯的父亲是英国富豪,兰斯·斯特罗尔的家族掌控阿斯顿·马丁车队。像刘易斯·汉密尔顿或塞巴斯蒂安·维特尔那样,靠父亲兼职多份工作、靠厂商赞助艰难逆袭的故事,已成为时代例外。

如今的F1更像一场奢华秀场。主赞助商包括多家奢侈品牌,连奖杯箱都由路易威登(Louis Vuitton)量身定制。赛车的轰鸣不仅象征速度与技术,更映射出财富与权力的竞逐。F1不只是速度的艺术,更是资本的游戏。

篮球从街头激情到精英竞技

篮球曾是平民运动。美国底特律的孩子在破旧球场磨练球技,只靠一双鞋和一颗球,就能怀揣成为下一个乔丹的梦想。但如今,这一切正被金钱改变。家长担心孩子输在起跑线,纷纷聘请高价私人训练师,每周五天高强度训练。孩子被标准化地塑造成完美机器,却逐渐失去街头篮球的灵气。

勇士队球星德雷蒙德·格林直言:篮球曾是穷人的运动,现在成了富人的游戏。要想跻身大学或职业舞台,不仅需要天赋与汗水,更要支付昂贵的青训费用、参加全国巡回赛。没有雄厚的家庭经济支持,许多孩子连展示才华的机会都没有。篮球从街头的梦想竞技,变成训练营的产业链。

这一趋势并非个例。几乎所有竞技体育都在被资本重新定义。足球在欧洲青训体系中,家庭仍须支付高额培养费、差旅费与营养支出。若无法长期承担,孩子再有天赋也可能被系统淘汰。

网球与高尔夫球的门槛更高。场地租金、教练费用、装备支出、国际比赛差旅,构成天文数字般的投入。世界球王德约科维奇曾坦言:如果没有家人的不惜一切,他不可能踏上温布登的中央球场。体育梦想的公平起点,早已不再平等。

连日本漫画家曾田正人的作品《极速方程式》都放弃浪漫的热血叙事,以近乎写实的方式刻画:主角出身单亲家庭,若没有贵人资助,连卡丁车都跑不起。艺术在模仿现实,而现实比艺术更残酷。

过去,体育是底层孩子改变命运的舞台。阿根廷的贫民窟、巴西的沙滩、美国的街头球场,孕育出无数传奇。马拉多纳、罗纳尔多、科比、乔丹,曾激励全球数以亿计的少年——体育是少数能让天赋超越出身的领域。

然而,当体育系统逐渐商业化、训练体系全面产业化,这条阶级跃迁的道路正悄然封闭。曾经靠汗水逆袭的那些奇迹,越来越稀少。贫民窟的孩子仍在奔跑,但面对的是一条被资本筑起的高墙。

当富二代能在自家私人赛车场练习时,另一个同龄人可能还在打工;当一个孩子能上五天私人训练课时,另一个孩子连社区球场的使用费都难以承担。体育本应是最公平的竞技场,却在财富不均中变得失衡。

体育的意义从来不只是争夺金牌或名利。它象征公平、努力与超越,是人类共通的语言。无论种族、阶层、背景,每个人都应有机会通过体育展现自我。然而,当金钱主导竞技舞台,公平逐渐褪色。资本确实能推动体育发展,让设备更先进、赛事更壮观、运动员收入更高,但若失去平民基础,体育就会失去灵魂。未来的体育或许仍能产出奇迹——但那将是更为稀有的奇迹。正如汉密尔顿那句带着叹息的话:“我很幸运,但我不确定现在的孩子还有多少这样的机会。”

我们都应重新追问:体育究竟属于谁?是那些能负担起训练费的少数人,还是全人类共同的激情与梦想?当体育竞技成为富人游戏,我们或许仍能看到荣耀的冠军,但那已不再是全民共享的胜利。真正值得捍卫的,不是某个奖杯,而是让每一个孩子——无论出身贫富——都能在公平的起跑线上,奔向属于自己的赛场。

作者是清华大学的马来西亚研究生

您查看的内容可能不完整,部分内容和推荐被拦截!请对本站关闭广告拦截和阅读模式,或使用自带浏览器后恢复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