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农村部提出“防止形成规模性返乡滞乡”,引发争议。中国前媒体人胡锡进说,稳定脱贫人口务工规模和他们的收入,防止因失业导致规模性返贫的主战场在城镇里,城镇民营经济应吸纳尽可能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
中国农业农村部11月13日在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召开工作会议,主要聚焦全国乡村工匠培育暨脱贫人口务工就业“两稳一防”问题。两稳一防”即稳定脱贫人口务工规模、稳定脱贫人口务工收入,防止因失业导致规模性返贫。会议提出,要继续实施好返乡回流脱贫人口促就业专项行动,防止形成规模性返乡滞乡。
这一提法引发民间舆论多种解读,也有网民抱怨,“城里找不到工作,连家都不让回”。也有人说,这是不让农民工拖了脱贫工作的后腿。
中国《环球时报》前总编辑胡锡进星期三(11月19日)在微博上发文称,农村农业部为乡村工匠培育以及脱贫人口务工就业“两稳一防”做了大量工作,但同时要看到,稳定脱贫人口务工规模和他们的收入,防止因失业导致规模性返贫的主战场其实在城镇里。全面振兴城镇里的民营经济,吸纳尽可能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是防止出现规模性返乡滞乡的根本途径。
他说,靠乡村内部提供大量就业是很难的,中国在改革开放早期出现过几个闻名全国的农村大型集体企业,但向广大农村地区劳动力提供充足就业的无疑是城镇。
“农民工在城市里绝大多数没有户口,学历低,他们很难成为国有机构的编制员工。他们是建筑业的主力军,此外,他们大多进入了民营制造企业和服务业,以及国有机构最顺应市场经济活动的那些部分。”
胡锡进说,在建筑业下滑之后,农民工在城市里的就业空间会更多依赖城市发展和治理的扩张性安排。城市要扩大就业,而且要有意识地允许、鼓励一部分适合农村人口就业的岗位存在。“每一个城市都不要忘记中国还有大量的农村,城市发展要把带动农村就业当做自己的使命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