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咏梅:制度长期成功的囚徒

看过很多次黑暗用餐的报道,终于真正走进伸手不见五指的世界吃个早餐。

把手搭在义工肩膀上走进黑暗世界前,讲解员完全不透露让我们早餐吃什么,只说圆壶里是果汁,方壶是白开水,但到底是橙汁、苹果汁还是葡萄汁,在舌头尝到之前,耳朵并不知道。义工抓着我的手说:“这是你的椅子,你可以拉出来坐下。”从此刻起,我得在视力为零的情况下吃完我的早餐。优雅地吃,还是粗鲁地吃,都不会有人看见。

首先同桌的饭友是谁,谁在对面,谁坐旁边,然后要想象桌子多宽多长,以便我们传递食物的时候不会相撞或者失手掉到地上。先传上来的是饮料,旁边的队友把圆壶传给我时,很自然地抓着我的手,确保我握好了才松手。我交给对面的队友时,因为不知道桌子有多宽,只好慢慢地伸过去,把壶的把手转向他,一手继续托着,等他把壶拉远了才放手。

上热汤的时候,嗅觉猜是蘑菇汤,味觉发现不太像,吃到马铃薯、花椰菜,才知道是蔬菜汤,里面还有喝完了都不太确定的红萝卜或白萝卜的食材。黑暗中传递参峇辣椒时,我们就猜主食是椰浆饭,这次推测和嗅觉倒是很正确;至于配菜、摆盘等等,是一个个待解的谜。我们一边吃、一边像小朋友一样兴奋地报菜,有人说:“三点种的位置是咖哩鸡”,可盘是圆的,转动一下大家的“三点钟”就不一样了。别人的经验可以参照,自己的盘子里有什么,在黑暗中只能靠自己一点一点地去感受和发现。

吃早餐这个习惯性活动,我们花了75分钟。在黑暗中,我们放下“眼见为实”的直观傲慢,重新习惯用嗅觉、味觉、听觉、触觉以及想象力,更细心地去关注周围,也更认识同座吃饭的人。其实,这些并不是什么了不起的能力,都是人类与生俱来的。

然而,我们可能在长期汲汲营营或者浑浑噩噩这两极状态中,让生而为人细腻的感受力变得麻木,把判断交给日常的流程或者制度,甚至对一再出现的危险信号视而不见。更糟的是,又因为对制度细节的误解,做出错误的反应,严重的会摧毁甚至虐死生命。

过去一周,有不少文章探讨4岁女童江雨惠(洋名梅根)遭虐待致死后焚尸的悲剧。政府委任的检讨小组公布报告,揭示多个机构在处理此案时存在疏漏和不足,包括梅根就读的学前教育中心,向幼儿培育署提交的报告不够全面和及时;教师在发现瘀伤17天后才呈报;相关机构包括警察部队在接到通报后,低估事件的严重性,或未能按照既定程序去跟进和追查,导致把关机制层层失效。社工服务多次联系不到梅根的母亲后,曾建议外婆报警,但外婆担心影响和女儿的关系而犹豫不决,社工组织误以为只有家属才能对失踪儿童报案,一个活泼可爱的女童,就在我们不忍想象的痛苦中,被身边的人虐死了。

毋庸置疑,保护儿童的体制须要更健全,政府也可以检讨体制的失灵和修补失效的环节,但最终体制还是由人运作、执行、监督。法律可以对付导致孩子死亡的成人,政府也可以用体制惩罚失责的官员,对于那些为了怕麻烦而选择视而不见、不作为的人,要怎么唤醒这些沉睡的知觉?

很多人称赞新加坡很成功,社会政策会照顾弱势群体,从幼儿营养、教育、居住环境、医药卫生等等。政府尽力伸出很多援手,布好社会安全网,而且也不断宣传,一方面让有需要的人知道,另一方面也是政府的政绩。当一般人都觉得“政府已经做得很好、政府做就好了”,于是自我合理化一些长久的不足,在某些措施失灵的关键时刻集体失声。梅根案恐怕只是许多大大小小失灵的集合,它大到突然给政府和整个社会一记警钟。

4岁小女孩承受13个月的慢性虐待和一连串忽视,断送小生命,我们的社会也可能因为因循和过度依赖体制,人的知觉变得麻木。

这让我想起10月9日王乙康部长在“亚洲前瞻峰会”做闭幕演讲时,引述历史学家黄仁宇的名著《万历十五年》对中国明朝走向衰弱的分析,说明胆怯、自我设限,因墨守成规而不敢开拓新路,对国家带来的危害。

上大学时读《万历十五年》,当时觉得明朝这段时期,在平静中皆步步惊心。步入社会后也参与国家发展的报道,时隔30来年重读《万历十五年》,照见的不仅是国家体制要警惕,社会上每一个组织和每个人也要警惕,以防在和谐、稳定和安全的环境中,掉入高效制度中的陷阱,成了被体制悄悄埋葬的灵魂。

人类最基本的视觉、嗅觉、味觉、听觉、触觉,以及同理、同情、不忍之心,加上观察力、分析力,有助于防止我们掉入制度陷阱。这些天生能力要经常运用以免生锈,否则失去人类之灵性,在人工智能的时代里会碰到更多问题。

(作者是《联合早报》执行总编辑)

您查看的内容可能不完整,部分内容和推荐被拦截!请对本站关闭广告拦截和阅读模式,或使用自带浏览器后恢复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