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荷兰政府暂停接管中资企业安世半导体,中国官媒《环球时报》在社评中说,这是对“泛安全化”政策的反思,让供应链治理从“政治化”回归“专业化”。

环时星期四(11月20日)发布这篇题为《荷兰改变态度,希望能触动整个欧洲》的社评。

社评写道,荷兰政府今年9月30日以“国家安全”为由,冻结中国闻泰科技对安世半导体的控制权一年,引发全球汽车供应链震动,使欧美日等地的汽车制造商面临晶片供应危机,部分车型生产线甚至一度关停。荷兰政府最新表态意味着安世半导体控制权归将还给中国企业,反映出其决策方向在现实压力下向理性回归,这是对全球产供链传递出一次难得的积极信号。

社评指出,荷兰政府从安世事件得到三点启示。首先,“国家安全”不是万能的“挡箭牌”。部分西方国家近年动辄以“国家安全”为由对中企设限,荷兰政府对安世行政接管直接打断供应链,产业界的激烈反应远超预期。荷兰官方意识到,如果继续强推接管安世,将在短期内付出巨额经济代价,并在长期内损失更多国家信誉。

其次,尊重“技术链不可脱钩”的现实。安世半导体是全球最重要的基础晶片供应商之一,其产能布局呈现“欧洲设计+中国封测”的紧密耦合结构。试图靠行政手段强行拆解这一产业结构,只会对荷兰自身和依赖该产品的产业链造成更大伤害。

最后,使用政治手段干预正常经济合作被证明是个错误。近年来,荷兰在对华技术政策上承受着巨大外部压力。安世事件表明,过度政治化不仅将使荷兰企业失去市场,还可能在供应链上被动挨打。

社评提出,荷兰暂停对安世的干预,既是基于现实主义的“识时务”,也是其对“泛安全化”政策的一次反思。

社评称,安世事件的影响远超解决跨国企业争端层面,包含了供应链治理从“政治化”回归“专业化”和欧洲内部或加大对“过度渲染风险”的反思等意义。

社评续称,事实证明,基础晶片不像高端光刻机那样稀缺,它们是世界汽车、家电和工业系统的“血液”。荷兰政府的暂停,意味着行业逻辑正在重新压过政治冲动。荷兰的动作,可能成为欧洲内部政策重估的一个标志性事件,希望更多欧洲国家政府和企业意识到,过度把中国标签化,只会让自己失去市场和主动权。

您查看的内容可能不完整,部分内容和推荐被拦截!请对本站关闭广告拦截和阅读模式,或使用自带浏览器后恢复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