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中国“十五五”须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中共总书记习近平强调,“十五五”(2026年至2030年)时期,中国必须把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摆在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以科技创新为引领、以实体经济为根基,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

中共二十届四中全会10月23日通过了《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后,官媒新华社10月28日公布了“十五五”规划建议的全文,以及中共总书记习近平在全会上对“十五五”规划建议的说明。

“十五五”规划建议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习近平在说明时强调,“最重要是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积极发展新质生产力,在推动科技创新、加快培育新动能、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升级上取得实质性、突破性进展。”

中共中央机关刊物《求是》星期天(11月16日)出版最新一期杂志,发表习近平题为“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文章,收录习近平2023年9月至2025年4月期间对于新质生产力论述的节录。

习近平在2024年1月31日主持中共政治局集体学习中定义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

新质生产力并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

习近平今年3月5日“两会”(全国人大、政协年会)期间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指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基本路径。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

习近平认为,抓科技创新,要着眼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既多出科技成果,又把科技成果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生产力。抓产业创新,要守牢实体经济这个根基,坚持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和开辟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新赛道并重。抓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要搭建平台、健全体制机制,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让创新链和产业链无缝对接。

在去年10月29日举行的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研讨班上,习近平强调,要坚决破除影响和制约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弊端,完善与新质生产力更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加强新领域新赛道制度供给,促进各类先进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集聚。

习近平并要求完善国家创新体系,激发各类创新主体活力,在加强基础研究、提高原始创新能力上持续用力,在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前沿技术上抓紧攻关。打通影响和制约全面创新的卡点堵点,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筑牢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

在今年4月30日举行的部分省区市“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强调,“十五五”时期,必须把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摆在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以科技创新为引领、以实体经济为根基,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

习近平并要求中国各地坚持从实际出发,根据本地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科研条件等,有选择地推动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加快推动作为经济增长和就业收入基本依托的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推动新旧发展动能平稳接续转换。

您查看的内容可能不完整,部分内容和推荐被拦截!请对本站关闭广告拦截和阅读模式,或使用自带浏览器后恢复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