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经贸对谈达成初步框架  望迎来“阶段性解决方案”

中美元首会面在即,两国贸易代表为期一天半的经贸会谈取得积极进展。中方称就各自关切的安排“达成基本共识”,美方则形容达成“非常实质性的框架”,预计将避免美国对中国商品征收100%关税。

受访学者分析,中美双方酝酿之中的协议与“第一阶段贸易协议”思路类似,预计将在中国国家主席领导人与美国总统特朗普会晤时最终敲定,也意味着中美贸易战有望迎来“阶段性解决方案”。

过去的周末,中美贸易代表在马来西亚首都吉隆坡,举行自5月以来的第五轮面对面经贸对谈。

据彭博社等报道,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星期天(10月26日)上午在会谈结束后称,双方讨论了农业采购、TikTok、芬太尼、贸易、稀土,以及整体双边关系等议题。

他同时形容,这次会谈“具有建设性、范围广且内容深入”,“为两国领导人会晤奠定非常积极的基础”。

贝森特随后在接受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 News)采访时说,特朗普威胁对中国商品征收100%关税“实际上已被搁置”。他预计,中国将大量采购大豆,并延迟全面管控稀土;同时也说,美国不会改变针对中国的出口管制措施。

中方代表首日未就会谈成果发表意见,直至星期天下午才公开表态。中国商务部国际贸易谈判代表兼副部长李成钢星期天接受中国媒体采访时说,双方就众多议题进行了建设性探讨,“美方表达立场是强硬的,中方维护利益是坚定的”。

根据新华社报道,双方讨论的议题包括造船业301措施、延长对等关税暂停期、芬太尼关税和执法合作、农产品贸易、出口管制等,交流磋商“坦诚、深入、富有建设性”。双方就解决各自关切的安排达成基本共识,并同意进一步确定具体细节,履行各自国内批准程序。

对于谈判成果,星期天抵达吉隆坡的特朗普告诉记者,“我们将达成协议”,“这将对中国好,对我们都好”。

分析:中美深层矛盾仍无解

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院长朱锋接受《联合早报》采访时说,从双方表态来看,目前已经形成了初步妥协方案。若中美元首见面后均表示同意,中美贸易战可以基本上达成“阶段性的解决方案”。

朱锋也指出,本次贸易谈判时机十分关键,有助于避免中美关系进一步恶化。“如果在关税和贸易问题上无法达成协议,中美关系可能面临全面脱钩的风险,这对全球经济、两国的政治经济稳定和民生都是沉重的冲击。”

南洋理工大学拉惹勒南国际研究院副教授李明江也认为,本轮谈判中,中美针对个别领域、个别措施、小范围地做出一些让步,与特朗普第一任期内的“第一阶段贸易协议”思路类似,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两国经贸摩擦的范围与烈度。

就具体让步而言,李明江分析,中方可能承诺增加美国农产品和天然气进口、购买波音飞机、加强在芬太尼问题上的执法合作,并在稀土管制方面有所松动;与此同时,美国在高科技出口管制等领域“恐怕也得有一定承诺”。

他研判,双方谈判的共识将在两国元首在会面时最终表态公布,预计会有实质性协议出台。

不过,李明江也指出,中美之间的深层根本矛盾依然存在,难以在短期达成全方位协议。“现在能做的,是尽可能减少各自损失,能少一点冲突,就少一点冲突。”

您查看的内容可能不完整,部分内容和推荐被拦截!请对本站关闭广告拦截和阅读模式,或使用自带浏览器后恢复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