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科学院上星期六(11月1日)宣布,位于甘肃省民勤县沙漠中的2兆瓦液态燃料钍基熔盐实验堆近日首次实现钍铀核燃料转换,成为目前全球唯一运行并实现钍燃料入堆的熔盐堆,初步证明了熔盐堆核能系统利用钍资源的技术可行性。
这一进展被视为中国在第四代核能领域扔下的”王炸”,标志着中国核能研发掌握了“换道超车”的关键技术,将使中国摆脱对进口铀的依赖,为中国能源安全提供全新解决方案。
中国核能发展长期受到铀资源匮乏的约束。理论上,每建一座百万千瓦级核电站,每年就要消耗约200吨天然铀。中国每年消耗的铀资源中,80%以上依赖进口,容易受到地缘政治冲击。2011年日本福岛核事故后,全球铀价剧烈波动,中国核电项目曾因燃料供应不确定性被迫放缓。
而中国钍资源的探明储量已超140万吨,占全球总储量近四分之三。而且,这些钍资源多与稀土伴生,每开采1吨稀土就能附带回收200公斤钍,相当于开采稀土附赠钍资源,不仅大幅降低了核燃料的获取成本,还顺带解决了稀土开采的增值利用。
钍本身并不能直接发生裂变,需要用中子轰击钍原子核,将其转化为高效裂变的铀-233。与传统的铀基核电站相比,钍基熔盐堆在安全性与选址灵活性方面优势巨大。传统的铀基反应堆是名副其实的用水大户,一座百万千瓦级常规核电机组,每小时需消耗数千吨冷却水,用于带走反应堆核芯产生的巨额热量,否则堆芯就可能因过热引发熔毁风险。
但钍基熔盐堆采用的高温熔盐,本身就能在600至700摄氏度高温下保持稳定液态,在运行过程中,无需外部水源补给,仅靠熔盐在封闭回路中的自然循环,就能持续带走堆芯产生的热量,从根本上杜绝因冷却失效引发的安全隐患。
中国并非首先利用钍资源的国家。冷战时期,美国率先开展钍基熔盐堆研究,却因钍无法用于制造核武器而放弃,转而全力发展铀基反应堆。苏联、印度等国也研发过钍基熔盐堆,但卡在了熔盐腐蚀、在线燃料处理等技术瓶颈上。
中国从2011年将钍基熔盐堆纳入国家战略先导专项,集结中科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等20余家科研单位联合攻关,终于在近期取得重大突破。
其中,最棘手的难题是熔盐腐蚀。高温氟化盐能溶解绝大多数金属,曾导致美国实验堆的管道三个月就报废。中国科研团队研发出镍基合金材料,经过上万次腐蚀实验,终于找到”抗腐蚀配方”,使管道寿命延长至10年以上。
钍基熔盐堆不需要大量用水,也就不需要像传统核电站那样建在大海或大江大河边上,而能建在偏远的沙漠中。一旦技术成熟,钍基熔盐堆将可在中国内陆干旱地区大量建设,提供稳定清洁的能源。
另外,钍基熔盐堆体积小、功率密度高,可模块化设计成”核动力包”。中国已开展船舶核动力研究,若应用于远洋货轮,一次加注钍燃料可续航10年,碳排放接近零。这项技术未来也可能为极地科考站、月球基地等极端环境供电,甚至用于航空母舰等军事项目。
按照规划,中国钍基熔盐堆建设分三步走: 第一步为2025年前建成2兆瓦实验堆,实现钍—铀转化和稳定运行,获取关键数据;第二步到2029年,建设10兆瓦小型模块化示范堆,验证商业化可行性,形成核心设备产业链;第三步到2035年,推进百兆瓦级电站建设,在甘肃、新疆等钍矿富集区形成规模化应用,带动装备制造、熔盐材料等产业集群发展。
另外,中国近期在核聚变技术上也取得重要突破。10月1日,位于安徽合肥的紧凑型聚变能实验装置项目的关键部件——杜瓦底座完成吊装,成功精准落位安装在装置主机大厅内,预计将在2027年完成建设并首次演示聚变发电,到2030年,有望通过核聚变点亮第一盏灯。
一旦中国在核能领域“换道超车”取得成功,将进一步巩固其在清洁能源的领先地位,并有望改变中国乃至全球的能源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