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共二十届四中全会10月23日闭幕后,在上周二(10月28日)出台关于“十五五”规划(即2026至2030年的国家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文件,当中对香港有何启示,受到香港政界的重视。
香港回归中国28年,初期一向河水不犯井水,许多港人不太关注中国大陆事务。但随着香港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的步伐不断深入,以及中央政府近年落实对香港全面管治权,中国的五年规划对香港经济社会的指导引领作用越来越显著。
10月28日,新华社获授权发布《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下称《建议》),全文2万零500字。《建议》由15个部分构成,分三大板块,合共有61条,当中的第58条就涉及港澳地区,从中可以窥见中央政府对香港未来五年的新要求。
表面上看,北京在2019年反修例运动过后发表的《“十四五”建议》,有关港澳部分强调维护国家主权丶安全及特区的宪制秩序和稳定,并坚决防范和遏制外部势力干预港澳事务;《“十五五”建议》对此没有再提及,字数由上次的300字缩减至这次的259字。这不等于北京对港澳的重视程度有所减弱。
首先,《“十四五”建议》提出“保持”港澳长期繁荣稳定,《“十五五”建议》的相关字眼变成“促进”,并提出“提升港澳依法治理效能,促进港澳经济社会发展”,显示北京对香港事务的参与重点,将由政治转至经济。
综合香港舆论分析,这是因为2019年香港发生修例风波,北京过后在香港落实“爱国者治港”原则。五年过去,香港正由“由乱入治”踏到“由治及兴”的新阶段。《“十五五”建议》字眼从“保持”升级到“促进”,说明中央对香港特区治理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要求特区政府推动经济社会实现更好的发展。
其次,《“十四五”建议》提及“支持香港、澳门更好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在《“十五五”建议》改为“支持港澳更好融入和服务国家发展大局”。当中加入“服务”这个新字眼,意味香港未来几年在国家重要发展战略上要发挥作用。
具体而言,北京希望香港发挥“一国两制”优势,在推动自身发展和贡献国家发展两方面取得共赢。特别是近年全球地缘格局复杂多变,香港除了融入大湾区建设,也应在“一带一路”等方面有所作为。
最后,《“十五五”建议》将香港的国际金融、航运、贸易中心,置于突出位置,字眼从《“十四五”建议》的“提升”,改为“巩固提升”,再度确认香港核心产业的价值。
值得注意的是,《“十四五”建议》要求港澳两地开展对外交流合作,但《“十五五”建议》清晰展示对港澳两地发展定位的区分,对前者提出“建设国际创新科技中心”,对澳门强调其“‘一中心、一平台、一基地’作用”。
这一变化很大程度上体现了北京希望港澳两地日后有所分工,减少资源浪费。香港拥有多所世界级大学,加上成熟的金融体系和法律制度,有能力在中国科技兴国战略中发挥龙头作用。至于澳门,则可以聚焦自身最擅长与葡语国家商贸合作等领域。
总体而言,“十四五”是香港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的奠基期,北京希望香港在“十五五”不再当被动的“融入者”,而要成为积极主动有为的行动者,实现对中国的具体贡献。
港府多名司局长连日来先后透过社交媒体分享学习“十五五”的心得。特首李家超上周三前赴韩国出席亚太经合组织(APEC)会议前,也特地在上周一与问责团队“学习贯彻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有港媒引述政党中人表示,近来正值立法会选举提名期,处理报名程序、造势活动忙碌,实体学习活动可能要在提名期后补办。不难想像,香港社会各界很快就卷起一股学习“十五五”热潮。
但对香港来说,如何落实“十五五”是一个问题。五年规划中很多项目的落实时间,未必局限于五年内。如何防止政府换届后,确保规划有连续性,是官方需要思考的。
此外,深圳作为科技创新中心,多年前的GDP总量已超过香港。近年在新能源汽车、低空经济等前沿领域,打造出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加上明年举办APEC,将进一步提升深圳的能见度,进一步快速发展。
相比之下,香港在人均GDP及国际金融中心地位等方面和深圳相比仍有优势,可受制于以金融和地产为主导的经济结构,发展速度一直颇为缓慢。若香港在“十五五”期间未能突围而出,恐怕会被深圳抛弃得更远,官方对此要有危机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