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官方持续强硬回击日本首相高市早苗的涉台言论,“国家大事与月薪3000元的我有什么关系”的自嘲却在民间广为传播,招来官方机构批评这种躺平论调是“荒唐认知”。
在经济增长放缓的背景下,“?月薪3000”成了中国网络近年流行的自嘲梗,凸显不少年轻人对就业压力、薪资水平与生活成本不匹配的无奈情绪。
官方数据显示,中国去年的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平均每月为3442元。中国国家税务总局去年10月也披露,逾七成中国人无需缴纳以5000元月收入为起征点的个人所得税。已故中国前总理李克强曾在2020年公开坦言,中国有6亿人的月收入仅1000元,在一个中等城市可能租房都困难。
官媒新华社前记者明金维去年曾在微博分析,当有网民甩出“?月薪3000”梗时,基本是想表达一种反对宏大叙事和高谈阔论、同时强调应更关注个人获得感和幸福感的意思,并指“跟我月薪3000有什么关系”这句话,在一些重大新闻时“出镜率尤其高”。
“中日关系跟我月薪3000有何关系?”
近来持续多日的中日风波,便没能躲过中国网民“月薪3000”的调侃。
高市早苗11月7日在国会答辩时发表的“台湾有事”言论,引起中国政府强烈反弹,从旅游、外交、军事及舆论等多层面施压,要求高市撤回言论。这场外交风波至今仍未平息。
在这期间,被外界普遍认为是中国外交部“马甲”账号的微信公众号“朝阳少侠”,多次刊发批评日本的舆论造势文章,发出后不久就被多个中国驻外使领馆和官媒转载,其中一篇题为《中美关系、中日关系,跟我月薪3000有什么关系?》的文章颇受关注。
这篇上周二(11月18日)发布的文章称,关乎中国“国运”的大事最近接连落子,中国“十五五”规划定调,中美元首在韩国会面,中国还硬刚高市“挑衅言行”。“就在大家为之振奋时,网上一些人却还在说,这些跟我月薪3000有什么关系?”
文章批评这种论调“荒唐”,指有些人见不得中国好,总是想挑各种毛病:火箭上天,他们说“地上的老百姓生活苦”;高铁提速,他们说“太快了,要等等你的人民”;环境变好,他们又问“代价是什么?”他们总想把“国家大事”和“个人小事”搞成对立面,最后都落到攻击中国体制上来。
“朝阳少侠”称,中国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国家,每件看似宏大的国家大事,都与个人尊严和幸福密不可分。“中国政府言出必行、行之必果,不像西方一些政客满嘴跑火车,老百姓都已经见怪不怪。”
文章举例道,中国菜市场的价签、股市里的交易曲线、工厂的流水线等,都藏着中美关系稳定的红利,大国关系背后全是老百姓的柴米油盐。“最近日本的事情更是如此,不管是反对高市早苗的涉台错误言论,还是遏制日本军国主义复苏,中国的斗争不仅是为维护国家主权与领土完整,更是为捍卫亿万国民的根本福祉。”
“朝阳少侠”提醒,一个人的工资有高有低很正常,无论高低都值得尊重和自豪,但“躺平从来都不是出路,一味怨天尤人、满嘴怪话,也只会招人厌烦”。
这篇文章发布四天后,中共浙江省委宣传部官方微信公众号“浙江宣传”在上周六(22日)接力发文,将“这些大事与月薪3000元的我有什么关系”的论调,形容为“网络杂音”“阴阳怪气”和“荒唐认知”。
这一中国知名的网红政务账号,在题为《不管月薪多少,国事连着家事》的文章中说,每当中国遭遇外部挑战,将国家与个人对立起来的杂音就会在网络增多。“其中有不少内容就是舆论战、认知战的套路。一些外部势力千方百计想促成中国妥协投降,于是通过网络话语霸权来煽动普通人的非理性情绪,试图瓦解大家支持国家立场的共识。”
文章还批评,有些中国人存在认知上的误区,没有看到国家大事与中国社会发展的深刻联系,却热衷在网上当键盘侠。“有些群体深受‘公知体’洗脑,对国家发展抱有偏见,遇事不决就喊‘这国怎’(这国家怎么了)‘定体问’(一定是体制问题),用各种节奏把个人与国家割裂开来。”
文章说,不必强求所有人都必须时刻关注国家大事,但在国家民族大义和大是大非问题上,容不得“抖机灵秀姿态”。
“浙江宣传”的文章在微信公众号发布后,很快获得逾2万4000次转发,在经过审核筛选后的100多条留言中,有网民附和称“月薪不该是躺平抱怨摆烂的理由”、“国家好才有家庭好”、“大国崛起才有小民尊严”。
但当相关内容以截图的形式在抖音、微博等平台疯传后,不少中国网民纷纷在这些平台留言讽刺:“真关心了你们又不愿意”、“国家在我心里的地位,就如同我在国家心里的地位”、“国家如果有需要,我愿意出任烟草局局长”、“月薪三千遭网暴,荣华富贵不带我,地球毁灭全赖我”、“还好我一个月2500,不然以为说我呢”。
与此同时,如何看待浙江宣传这篇文章的提问,短短几天内便在中国网络问答平台知乎获得逾400万次浏览。获得最高点赞的一则网民回答写道,“你要大家关注国事啊?那好,那我问你劳动法落实怎么样?”这则提问及下方的数千条回答,在星期四(27日)下午被删除。
旅欧中国作家、国际政治研究者王庆民星期四在《联合早报》撰文称,这次中日冲突,中国民间态度整体较冷淡,与2012年“钓鱼岛(日本称尖阁诸岛)事件”民间爆发大规模抗日示威活动,形成鲜明对比。
他写道,2010年代的中国可谓蓬勃向上、经济腾飞、民心凝聚,但如今的现实是,人们焦虑收入减少、失业、债务负担、生活压力,不再有热情关心国家大事。“国家没有保障好国民权利和民生,政府对社会的管理大于对民众的服务,不少民众故意和官方在内政外交上站相反立场。”
自称曾三获“中国新闻奖”的微信公众号“老萧杂说”,星期四则发布题为《官号不识“忧”滋味》的文章,指一些官方账号总是能用一句话或一个观点,不经意地将民间立场、民众利益,神奇地置换到他们的对立面。
他认为,真正的国家关怀应在正视、理解和尊重具体生存经验的基础上,推动制度完善与社会公平。“将国家竞争力等抽象概念,转化为医保报销比例、育儿补贴标准等可感知的民生指标,缩小话语与现实的认知落差。这种朴素的逻辑,才是对民众‘忧’滋味最有力的回应。”
数以亿计“月薪3000”群体发出的多元声音,重要程度或许并不亚于风云变幻的地缘政治角力,他们的处境和他们所关心的身边事,本身就是国家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