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中美领导人中国元首与特朗普通话,以及特朗普紧接着与日本首相高市早苗通话后,延烧了10多天的中日外交风波总算出现降温。高市星期三(11月26日)在国会上说,她有责任与中国通过对话建立全面良好关系,还说“根据《旧金山和约》,日本已经放弃了有关台湾的一切权利与权限”。
她并没有按照中国的要求撤回原来的言论,但调整了表述内容。这估计就是她对特朗普“叮嘱”的回答,大陆网民判定:“高市认怂”。
在这个节点上,盘点这场风波爆发的始末,人们获得不少启示。本月7日,高市在众议院在野党议员、前外相冈田克也的追问下,回答说:“台湾有事”,如果是动用战舰,伴随使用武力的情况,就构成“存亡危机事态”,日本能够行使集体自卫权。中国外交界与舆论瞬间哗然。
高市的发言,依据的是2015年时任日本首相安倍推动的新安保法案,其中规定即使日本未遭直接攻击,但若美国等与日本密切相关的他国遭到武力攻击,“威胁日本国家存亡、明显从根本颠覆国民生命与权利的危险状态”,即属于日本“存亡危机事态”,可行使集体自卫权。
这份法案在当年就激起强烈争议,反对者认为它已超越了宪法第9条划定的红线,属于违宪;日本多地还爆发民众抗议活动。不过,新安保法还是成功闯关,日本自卫权由此解禁,标志了日本防卫与安保体制重大转变。
自诩为安倍路线继承人的高市,是将新安保法的理念具体化,并落实到潜在的现实情景中解释。在北京看来,“台湾有事”论无异于为军事介入台海进行法理准备,干预中国内政,美国尚且没有明确会协防台湾,日本竟然冲到前面;再想到台湾曾经被日本殖民长达50年,旧仇交织新恨,中国官民会群起激愤,可以想象。
然而,北京祭出的一系列反制行动,并无法让高市撤回发言。直到过去几天,全世界目睹一出大国关系实况剧:中国元首在和特朗普通话时谈台湾,由于台湾是中国内政,中国元首于是在“台湾回归中国是战后国际秩序重要组成部分”的格局里与特朗普谈,“动员”特朗普打电话给高市。美国总统赫然成了中日间的传话人,他向高市转述中国元首的话——说白了就是施压。
中日风波,为何能出动到中美两强领导人亲自下场?因为它不是中日历史纠纷而已,而是涉及越来越尖锐、日益逼近“摊牌”时刻的台湾问题。各方可见,北京正有节奏地通过外交、军事、国际法、二战后秩序论等多管齐下推进统一。在台海彼岸,政治人物还在不断消减勉强维持着现状的模糊,比如反复强调两岸“互不隶属”,声称“中华民国台湾”是完完全全主权独立国家等。这算不算逼近法理台独呢?台湾或许有不同解释,大陆则不这么认为。一个严峻的事实是:现状已维持不下去。
这一回合,高市被迫调整了涉台问题的调子。这不是北京在战术上的胜利,根本原因是,在中美两雄并列的“G2”格局下,北京话语的权重明显上升。中日这轮风波的戏剧性演变,是世界势力格局变化的又一次展示,它也在告诫各方都不得介入中国统一,这应该是北京要看到的结果。
一场突然爆发的中日风波,忽然又止住了下行螺旋。这个过程的另一个“意外”是新加坡也被扯了进去。导火线是新加坡总理黄循财上周在彭博创新经济论坛上,被主持人问到日本首相的行为时,没有评论高市的言论,又呼吁中日化解复杂的纠纷,继续前进。这招致中国大陆网民与一些港台媒体群起攻击,指责黄循财多管闲事、拉偏架。
有些评论恐怕是没有完整看完黄循财发言,放大了某些部分,又添加其他诠释。在两岸问题上,新加坡长期秉持本国的“一个中国”政策,黄循财上任前后也明白表示“反对台湾独立”。那天的论坛上,黄循财也并非主动评论中日问题,而是被动回应,他避免对他国领导人口出恶言,不表示认同“台湾有事”论,更不代表新加坡原来的立场有任何改变。很多人并没有发现,针对同一场讲话,台湾官方发声明,以批评的语气促请新加坡“切勿将破坏台海和平稳定现状的行为错误归责台湾”,“尊重中华民国台湾主权独立的事实”。
就中国发展、两岸问题而言,新加坡长期尝试理解中国的关切,也相信中国能够理解新加坡是从符合自身利益的角度,与中、美、日等各国发展双边合作关系。新加坡与日本的关系,独立于新加坡与中国、与美国的关系,也独立于中美、中日关系的波动变化。
当前的国际环境已不能用“复杂”来形容,更准确的说法可能是暗礁处处。新加坡要维持生存发展,需要区域和平稳定,也需要广交朋友。在急剧变化的环境中,空间变得更不确定、敏感话题增多,小国更须站稳立场,保持清醒,维持团结,并看清前方高能高危,如履薄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