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一项研究揭示,在距今七八千年前的东亚地区,家庭或是信仰与社会认同的核心。
据中新社报道,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付巧妹科研团队联手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厦门大学等机构的合作者,对来自中国蒙古高原东南缘北方草原地区、距今8800-5000年的35例古代人骨样本开展高分辨率系统性核基因组研究,重构出目前东亚地区最早的社会结构。
合作团队介绍说,这次研究的河北兴隆、四台等遗址出土的大量房址、农具及粟黍遗存显示,距今8800-7500年北方草原地区已形成与农业生产相关的早期定居社会,是东北亚最早的大型聚落之一。
传统观点认为史前社会随着农业发展由母系向父系演化。然而,兴隆和四台的合葬墓主要由以父母与子女构成的核心家庭组成,没有明确父系或母系遗传特征,在居住模式上也不以父系或母系为主导。这一发现不仅确认了以家庭为核心的早期社会组织模式,还挑战了此前所认为的从母系到父系的线性社会结构演化模型,表明史前社会组织模式具有多样性。
兴隆与四台遗址出现的“屋内合葬”习俗,进一步强调家庭在社会组织与丧葬文化中的核心地位。其中,四台遗址出现的三个家庭合葬在同一屋内的独特丧葬习俗,暗示这些家庭在生前可能共同生活,死后共同埋葬,说明家庭不仅是生活单位,也可能是信仰与社会认同的核心。
上述研究成果以两篇论文的形式,在学术期刊《创新》(The Innovation)上线发表。
您查看的内容可能不完整,部分内容和推荐被拦截!请对本站关闭广告拦截和阅读模式,或使用自带浏览器后恢复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