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防规模性返乡” 反映经济不乐观

中国农业农村部上周在工作会议上提出,“防止形成规模性返乡滞乡”。这一新说法在网上舆论场引发各种解读,一度引发“农村不让回?”的焦虑感在网上蔓延。

中国媒体报道,那是部分自媒体断章取义导致政策误读的结果,官方政策并非不让农民工返乡,而是要为亿万农民工铺好再就业的路,防止因失业导致规模性返贫。

受访学者向《联合早报》分析,官方提出“防止形成规模性返乡滞乡”,反映经济形势并不很乐观,民企在城市创造就业机会已比较困难,贸易战导致好些工厂外迁,机器人又取代了部分工作,建筑业也因房地产不振而无法继续吸纳大量劳动力。学者建议农村发展特色产业,让返乡农民工能继续工作,否则“会给农村基层治理构成较大难题”。

《农民日报》报道,中国农业农村部上星期四(11月13日)在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召开全国乡村工匠培育暨脱贫人口务工就业“两稳一防”工作会议。“两稳一防”是指稳定脱贫人口务工规模、稳定脱贫人口务工收入,防止因失业导致规模性返贫。

会议要求,要加强乡村公益性岗位开发管理、支持就业帮扶车间提档升级、提高就业技能培训实效,持续推进考核发现问题整改;要继续实施好返乡回流脱贫人口促就业专项行动,防止形成规模性返乡滞乡。

南方报业传媒官方新闻客户端“南方+”报道分析,“防止形成规模性返乡滞乡”的表述并非孤立存在,其前半句是“继续实施好返乡回流脱贫人口促就业专项行动”。

不过,报道也指出,尽管舆论风波源于政策误读,但也有一些群众担忧,部分基层地区对相关政策的理解存在偏差,片面理解“防止形成规模性返乡滞乡”,进而采取变相的劝阻、设置不必要障碍的情况。

中国元首在2021年2月25日正式宣布,中国取得脱贫攻坚全面胜利。

中国政府这些年来也多次强调,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牢牢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各地也加强返贫监测和帮扶机制。但随着经济下行,可能引发农民工返乡返贫的问题也愈发受关注。

最新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显示,去年中国全国农民工总量为2亿9973万人,其中外出农民工为1亿7871万人,比上年增1.2%。

从六个主要行业看,从事制造业的农民工占27.9%,建筑业占14.3%,批发和零售业占13.6%,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占7.2%,住宿餐饮业占7.1%,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占12.3%。

中国10月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1%,按月跌0.1个百分点。

广东省体制改革研究会执行会长彭澎分析,虽然城镇调查失业率不算很高,但城镇失业人口不一定包含所有农民工。

位于中国云南省怒江州福贡县匹河怒族乡东边的老姆登村村民在自家经营的农家乐吃午饭,摄于10月20日。(新华社)

他进一步分析,制造业和建筑业是吸纳农民工的两大行业,但建筑业因房地产业不振已难找工作机会,制造业因机器人和人工智能的出现而产生排挤效应,住宿餐饮业则“卷得要命”,“整体经济形势不乐观,民营企业发展不够充分”,难为庞大农民工在城市创造就业机会。

他建议,在农村为返乡农民工进行技能培训,让他们掌握技术后,再回城市找工作;或结合农村自身资源特点,利用科技提高农副产品附加值,以及发展乡村旅游等,让农民工在村里能继续工作。如果他们返乡长期无法挣钱,“可能会有潜在社会不稳定因素”。

研究中国农村问题的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社会学副教授占少华分析指出,中国农村只所以能脱贫,除国家政策外,最大贡献之一就是农村劳动力能在城里找到工作。“当这一部分人返乡又没有就业渠道,他们可能就有返贫风险”。

占少华说,当大家都在关注中国的科技发展时,可能忽略了中国其实有庞大的中低端劳动力如农民工,需要在技术含量较低的劳动密集型领域找工作。他建议,农村应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农村和小城镇也可发展自身特色产业如农家乐、小作坊或电商等。

您查看的内容可能不完整,部分内容和推荐被拦截!请对本站关闭广告拦截和阅读模式,或使用自带浏览器后恢复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