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共二十届四中全会星期四(10月23日)通过对“十五五时期”(2026年至2030年)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的建议,台湾学者研判,面对中美战略对峙已趋长期化与结构化,大陆未来五年将加强在国际间推动人工智慧(AI)、碳市场与数据治理标准,形成“中国规范体系”,恐对台湾科技产业造成冲击。
这次中共四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会议公报显示,会议提出,“十五五时期”(2026到2030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包括高质量发展取得显著成效、科技自立自强水平大幅提高、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取得新突破,以及国家安全屏障更加巩固等。
会议特别提到,要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引领发展新质生产力。全面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抢占科技发展制高点,不断催生新质生产力。要加强原始创新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发展,深入推进数字中国建设等。
在中共四中全会闭幕当天,台湾国策研究院也举办了座谈会邀请专家进行研析。中华经济研究院第一研究所所长刘孟俊就在会中提到,中国大陆未来五年面临的是中美战略对峙已趋长期化与结构化。
他说,美国的供应链“去风险化”与高科技封锁使中国大陆发展持续面临压力,欧美在绿色贸易与数字规则上加强制度竞争,也对大陆形成制度性挑战;但全球南方崛起、绿色转型与数字经济的新兴议题,也为北京争取新合作纵深提供了机会。
因此,刘孟俊研判,大陆未来五年将由防御式应对转为主动塑造规则,积极参与碳市场、人工智慧治理与数字贸易标准的制定,试图在国际制度竞争中取得主导地位,将“制度话语权”视为新型战略资产。
他进一步指出,“十五五”的核心战略主轴是发展“新质生产力”。 这一概念标志着大陆经济发展逻辑的重大转型,从要素驱动、投资拉动,转向创新驱动与制度驱动,内涵包括救科技自主、数位智能、绿色低碳与制度创新。
刘孟俊认为,对台湾而言,若大陆在未来五年成功建立内需长效机制与制度型开放,区域市场的吸附力将提升, 这将对台湾出口导向型经济造成影响。
他也提醒,大陆未来五年将推动AI、碳市场与数据治理标准,有意在国际形成“中国规范体系“,可能改变台湾科技产业的制度环境与合作版图。
另一方面,台湾中山大学中国与亚太区域研究所教授郭育仁则认为,十五五规划的重心,是要以相对比较有秩序的方式逐渐与美国脱钩,即以拖延的方式消耗美国,同时降低自身冲击。
但他也提到,大陆在四中全会前打出稀土管制的策略,恐怕会进一步促进美国与盟友集中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