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住!”
漆黑的夜里,手电筒的光柱在四川眉山一片甘蔗农田间晃动,最终落在某个“小偷”身上。不远处,还有其他人四处奔逃,狗儿追赶,时而却传出阵阵笑声……
原来,这是一场“偷甘蔗”游戏,也被一些网民形容为“甘蔗地爆改密室逃脱”,最近在中国一些农地爆火,每天吸引上千名游客前去花钱当“小偷”。
事缘农地老板童鹏飞种了150亩青皮甘蔗和水果甘蔗,可批发也可自助采摘,有网民在他的社媒帐号评论区称“偷起才巴适”(四川一带方言词汇,意即很好、舒服、合适,也指正宗、地道),让他和家人本月初萌生推出“自助偷甘蔗”的活动。
童鹏飞的收费是一根甘蔗9.90元,如果被“逮捕”,则收费15.90元一根。
他最初的“抓捕”成效并不高,30多批“小偷”中只抓到两三批,有游客甚至“偷”走甘蔗后嘲讽:“你们抓人效率太低了,汗都没出就偷到了。”
于是,他增设非玩家角色(non-player character,简称NPC)并由小狗充当,也采用热成像仪。
眼见游客越来越多,童鹏飞又雇了其他NPC,后来有网民自愿参加当NPC,甚至连被抓到的游客也转变身份抓起“小偷”,显著提升抓捕效率,600多名“小偷”中有150多人被抓。
游客的体验感增强了,在网上分享的视频也多了起来,还有人希望能加入剧情让游戏更加刺激。童鹏飞透露,目前每天来当“小偷”的游客已破千人,日销售额大增,多的时候近万元,销售模式也从批发变为“批发+零售”。
隐患开始显露
不过,游戏受到众多游客追捧后,数亩甘蔗田有时一晚就被摘空,超出童鹏飞的预期,也导致一些隐患开始显露。他接受封面新闻采访时说:“出现过几次游客受伤的情况,崴到脚踝,或者是被甘蔗头蹭破小腿这些,好在都不严重。”
童鹏飞称,他已尽力避免。“每次我都向游客提醒,不要激情过头了,不要过于追逐嬉闹,小朋友们一定要在家长的监督下参与,但还是有崴到脚的情况。”
他本人则因游戏火爆而陷入亚健康,一天只睡一两个小时,嗓子也变哑,精神状态从最初的兴奋转为疲惫。
他感叹“情况有点失控”,后来增设2.99元入场费,甚至不得不劝退游客,拜托他们发朋友圈“吐槽”:不好玩,别来了。
当地多方力量也已介入保障活动有序推进,村子派工作人员疏导群众,交警则到场维持交通秩序。
浙江绍兴也出现类似游戏,甘蔗农地摇身成为了夜间网红打卡点。
老板解释,他们的用意是想提倡一种沉浸式自助采摘,把农田当成大家的“后花园”。“现在的年轻人工作压力大,他们需要这样的方式释放压力,感受乡村不一样的气息,或是弥补儿时的遗憾。”
“偷”来的甘蔗格外甜?
纵观参与者的反馈,他们普遍肯定游戏体验十分愉快,甚至勾起童年记忆。“‘偷’来的甘蔗格外甜”“做了一次不用提心吊胆的‘贼’”“作为一个90后,这种方式很解压”“把偷菜搬到现实生活,还能赚钱!一举多得”……
清华大学文化创意发展研究院智库专家洪涛向观察者网分析,这些甘蔗农地成为网红打卡点,背后反映游戏与现实相融合的趋势,即儿时记忆与线上游戏的“实景化”呈现。当年玩“偷菜”游戏的人已经长大、步入职场,而“可偷甘蔗地”不仅唤起他们的情感与回忆,也提供沉浸式的趣味体验,成为不少城市居民暂时脱离日常生活角色的一种新方式。
洪涛认为,从客观效果来看,这类游戏对乡村地区重新焕发人与自然、人与土地相互滋养的魅力,具有正面和积极的推动作用。
他因此建议,文旅行业在应对类似新兴乡村消费需求时,应善用年轻人的思维与创意,进一步推动社会创新与乡村振兴。
目前看来,“偷甘蔗”游戏确实带火了当地旅游与经济,但有舆论开始质疑,这场甜蜜的冒险能持续多久?如何保障每个人的安全,成了比游戏本身更现实的考题。
引发道德与法律边界的讨论
游戏也引发一场关于道德和法律边界的讨论。一些舆论担忧,这种以“偷”为卖点的营销,是否美化了违法行为,甚至触及法律与伦理的底线?
有网民就质疑这样的活动会否助长偷的习惯,“其实还是应该叫自助采摘比较好,‘偷’听着不舒服”。也有人直言:“再怎么包装,‘偷’就是偷,把违法的事当成卖点,传递的价值观有问题,尤其是容易带坏小孩。”
“今天能有‘偷甘蔗’,明天会不会有‘偷水果’‘偷蔬菜’?这种模式一旦流行,很可能引发真的盗窃。”
北京市律师协会政府公共服务与应急处置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张党伟律师告诉观察者网,甘蔗地的主人实际上是通过一种特殊条款合同的形式发布销售广告,这在民法上属于合同邀约。愿意以“偷”的方式取走甘蔗并付款的行为,本质上可视作接受广告条款、同意履行合同的购买行为。由此,双方以“偷取并付款”的方式达成了甘蔗买卖,这个做法不违反法律的强制性规定。
不过,张党伟认为,这样的模式虽未触犯法律强制性规定,但不值得提倡。
他解释,自古以来,“偷窃”行为始终受到道德的约束与谴责。法律是最底线的道德规范,不仅划定行为边界,还承担着引导社会行为、维护公序良俗与诚实信用的功能。此类刻意设置“偷甘蔗”环节的销售手段,实质上是一种挑战公共秩序与善良风俗的营销噱头,不应被鼓励和推广。
“偷甘蔗”火了,精准迎合了现代消费者的情绪需求,让都市人通过感受农耕生活的淳朴拉满情绪价值,并为乡村文旅与经济发展提供了新思路。但与此同时,它隐藏着种种风险——不仅仅是实实在在的安全风险,也存在不良引导的价值导向风险。
“偷”来的快乐会否一闪而逝,或是能否持久,又可如何持久,看来还需各方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