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地少人多,除了土地供应严重短缺,公营和私营骨灰龛位也是长期供不应求,前几年甚至有家属因为排不到位而无法妥善安葬先人,出现“死无葬身之地”的怪现象。想不到时隔几年,香港竟然又出现“死不起”的风波。
事件的起源是,香港公立医院多年来一直提供免费的遗体存放服务,不过港府日前突然宣布从明年元旦起收取遗体存放费。在新收费制度下,首三日免费,第四日起每天收取100元,第18日起增至每天200元,第34日后更提高至每天550元。
有港媒计算,2023年在香港公立医院内逝世的病人约为2000人,以平均存放25天、收费3000元推算,新措施每年可以为香港医院管理局带来约6000万元的额外收入。
由于这项政策打破了公立医院殓房长期以来的免费制度,新收费方案公布后,引发香港社会哗然,殡仪业者更率先发声,言辞激烈地批评政策不合理。
有殡仪业界人士指出,根据目前的流程,就算市民按照正常程序处理先人遗体,往往也要等待三至四个星期才能火化;新措施犹如巧立名目,强迫死者家属缴付2200元至4000元费用。
香港医院管理局在舆论连日炮轰和社会压力下,终于在上周六(11月8日)宣布更改计划,原本存放遗体只有头三天免费,现在延长免费期至首28天,第29日起每天收费200元,第36日起每天收费550元。
医管局强调,当初引入存放遗体收费的目的,并非是要增加政府收入,而是秉持死者早日入土为安的信念,加上公立医院殓房只有冷藏服务,若存放时间过长会对遗体有影响,因此推出以“用者共付、能者多付”的模式收费。
根据医管局统计,大约八成遗体可以在四周内被认领,加上部分基层市民可以豁免收费,真正需要缴交费用的个案在新安排下可能不到一成。
官方这次从善如流,很快调整政策,这起风波有望在短时间内平息。但事件背后反映的一些深层次问题,仍然值得社会各界深思。
香港医疗系统长期高度依赖政府补贴,公立医院不胜负荷,等候时间长,港人已经见惯不怪。医管局为此在早前宣布实施医疗收费改革,希望在多个项目提高收费,以能者和轻症共付原则,更公平地分配资源。殓房遗体存放由免费变成收费,就是其中一个项目。
环顾全球各地,许多政府殓房对遗体存放皆有收取费用,免费期从零天到28天不等,收费金额则从每天数十元到数百元不等。平心而论,殓房营运及每年维修等开支巨大,在合理期限后收取一定费用,是合理的做法,可以避免殓房被滥用。
实际上,近年香港老龄化问题严重,死亡人口不断增加。相比之下,公立医院的殓房在过去几十年没有与时并进,随着死亡率上升而增加储存量,导致殓房位置长期不足。眼下港府财政赤字问题严峻,推出开源节流的措施,也无可厚非。
但这项政策引起社会强烈反弹,主要是因为许多港人不满官方一方面强调用者自付,另一方面却未能提供足够的公营殡葬资源,导致市民被迫要支付额外存放费用。
根据殡仪业界人士反映,食物环境卫生署的火葬场长期不足,预约公共火化炉犹如抢演唱会门票,家属须在开放预约的第一时间争炉位,就算近年已增加火化炉数量,仍然不足以应付需求。
由于殡葬设施严重不足,许多死者的遗体只能被迫长期存放。若有市民在医院离世,到安排火化和葬礼,一般需要20多天。就算这次医管局延长免费期至28天,回应了民意,其实仍未解决根本问题。不少人都希望官方进一步优化安排,让家属日后能够及时安排先人的遗体火化。
此外,香港公立医疗体系一向与私人企业以盈利为目标不同,核心价值在于为民众服务,并不追求牟利。存放遗体收费这是一项重大的变动,官方事前没有公开咨询,也让许多人大为不满。
有港媒披露,新政策原来是隐藏于一篇题为《优化医疗费用减免机制》的2000字官方新闻稿中,全文只字未提“新增收费”,仅在末段以一笔带过提及“殓房收费”四个字,真正收费细节更藏于四页附件的最后一行。
香港舆论因此形容,这是“鬼崇式”的资讯处理方式,让人质疑医管局是否有意避开公众视线,将最敏感的收费项目悄然纳入宪报。这不是透明管治的应有作风,而是失诚的典型写照。
过去几年,港府也发生过不了解民情就匆促推出新政策,遭到社会反对。例如官方原本计划去年8月1日实施垃圾收费,结果因为误判民情,在市民强烈批评下不了了之。官方日后应该汲取这些教训,在征集民情方面做得更好,让施政更加畅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