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今年10月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四个月来首次上涨,扭转数月来复苏停滞甚至下滑的局面,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降幅也同比放缓,表明企业利润压力减轻。
受访学者指出,尽管两项宏观指标改善,但CPI低位运行表明消费仍不够强劲,PPI降幅偏大意味企业竞争持续激烈,生产端承压。
中国国家统计局星期天(11月9日)公布的宏观数据显示,10月CPI同比涨0.2%,扭转连续两个月的下滑趋势,涨幅也高于外界预期。
自2022年10月以来一直处于负值的PPI,10月同比再降2.1%,但降幅与9月相比放缓0.2个百分点,连续第三个月收窄。
中国国家统计局城市司首席统计师董莉娟解读,受国内部分行业供需关系改善、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传导等因素影响,PPI环比由上月持平转为上涨0.1%,为年内首次上涨。
重庆大学经济学教授姚树洁接受《联合早报》采访时指出,10月CPI实现正增长、PPI降幅缩小都是积极信号,表明十一黄金周和政府消费补贴都发挥效果,但CPI仍在低位运行,消费不够强劲。
对于PPI降幅持续偏大,姚树洁分析:“这说明企业的竞争还是比较激烈,主要还是表现在投资不够强劲,投资不足。”
分析师也警告,全球第二大经济体面临的通缩压力尚未解除,中央政府可能需要出台更多政策措施刺激需求。
经济学人智库高级分析师徐天辰研判:“需求依然疲软,但CPI反弹表明供给侧政策正在发挥作用,许多行业的供需平衡正在改善。未来的通胀趋势将取决于需求侧政策的力度。”
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今年前三季同比增长5.2%,有望实现官方定下今年5%左右的增长目标,但生产者通缩、工厂活动低迷,以及10月出口预计萎缩,都表明增长势头正在减弱。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11月7日至8日在经济第一大省广东考察调研时说,现在到年底还有一个多月时间,要着力稳就业、稳企业、稳市场、稳预期,努力完成全年目标任务。
姚树洁对中国达成今年增长目标表示乐观,预期官方下来可能采用更多政策工具刺激经济,包括加快大项目落地拉动投资,并继续鼓励消费,为“十五五”(2026年至2030年)实现良好开局。
中美元首釜山会晤后暂缓贸易战,也是出口的利好消息。姚树洁指出:“特别是西方圣诞节将至,很多发达国家要在中国买很多商品,这对中国出口也是比较好的时间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