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被誉为中国跑者心中“国马”的北京马拉松上周日(11月2日)从天安门广场起跑,终点是鸟巢;另有15场马拉松赛事同天在其他地点开跑,包括浙江杭州、湖南益阳及新疆喀什。
当天参加北京马拉松的资深跑者小怡(化名)接受《联合早报》采访时笑称,同天有那么多赛事,中国跑者的人数毕竟有限,“大家都开玩笑说‘腿都不够用了’”。
北京马拉松今年共有超过3万2000人参赛,小怡估计其他中小型赛事很难达到如此规模。
海豚智库创始人李成东向本报指出,当10多个城市同日举办马拉松赛事时,势必面临参赛跑者不足的问题。马拉松这类大型赛事除了依靠招商引资外,往往也需财政补贴,因此很有可能造成资源浪费。
他认为,各地政府热衷办赛,主要是为了吸引外地跑者和游客,带动餐饮、住宿及旅游消费,但事实上,大部分城市缺乏足够吸引力,最终难以达到预期效果,反而成为财政负担。
伴随全民健身意识的觉醒与政策推动,以马拉松为代表的路跑赛事过去10年在中国遍地开花,掀起一股“跑马热”。统计数据显示,中国在2014年仅举办51场路跑赛事,到2019年已增至1828场,覆盖中国全国31个省市区。
尽管路跑赛事在冠病期间一度沉寂,但疫情解封后近两年迅速复苏。根据中国田径协会今年3月发布的年度工作报告,去年全年全国举办各级各类路跑赛事累计749场,总赛事规模达704万8600人次,较2023年同比增长100万人次。
如今,上海、无锡、武汉等地的马拉松报名人数也动辄突破20万人,热度丝毫不逊于北京马拉松。作为大众参与型体育赛事,马拉松为举办城市带来的经济与文化效应日益显著。
无锡马拉松和武汉马拉松今年同在3月23日举行,两个城市选在樱花季举办赛事作为号召。以无锡马拉松为例,今年赛事设全马、半马与欢乐跑三个项目,共有3万5000人参赛。官方透露,赛事带动餐饮、住宿、交通、旅游及会展等相关产业,综合经济效益高达5.05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78.2%。
不过,就在北京马拉松开赛前一个月,中国多地陆续宣布取消或调整赛事,有“被降温”迹象。据中国媒体报道,这与财政收紧、招商困难及安全监管趋严有关。中国田协也在10月31日出手,发布《关于进一步规范马拉松赛事相关工作的通知》(简称《新规》)提出11项细化要求,涵盖赛事主体、保障机制、报名制度及公益安排等方面。
体育媒体人付政浩在微博发文指出,11项要求中,多数是老调重弹,旨在进一步细化过往安全规范办赛的要求,较具新意的是第五条与第11条:前者要求健全抽签与名额分配制度,大众选手参赛名额原则上不得低于总名额的90%;后者鼓励举办健康跑、欢乐跑等活动,以满足不同年龄与水平跑者的健身需求,这两条都是为了打击马拉松倒卖参赛名额乱象。
《新规》并未出现外界曾传言“每个地级市每年限办三场”“高债务地区禁止办赛”等规定,中国田协仅呼吁各地在赛事立项时,“应切实考虑参赛者参赛需求、资金筹措和城市承载能力,合理规划赛事规模”,并强调欢乐跑、健康跑与马拉松赛事“实施分类举办、管理与指导”。
中国经济学家盘和林认为,《新规》旨在以拉高举办马拉松门槛,提升赛事品质及安全,“客观上会降温,因为举办马拉松赛事的成本会有所增加”。
根据中国田协10日30日公布的马拉松赛事目录,11月和12月全国预计分别举办80场、36场马拉松赛事,显示《新规》出台后“跑马热”仍在延续。其中,11月23日将成为年底马拉松赛事的“高峰期”,全国共有18场赛事将同日鸣枪开跑。
小怡支持官方加强监管,认为“踩刹车”是必要之举。她指出,不少三四线城市的地方政府可能为追求政绩或形象工程盲目跟风办赛,从经济角度来看“肯定是亏钱的”。
她发现,一些主办方会在全马或半马之外增设欢乐跑、健康跑来凑人数,但这会让赛道特别拥挤,“对我们这种跑全马的选手来说感受是不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