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坐落于乌节路和里峇峇利路之间的欧思礼山,可说是本地最早的洋房首选地带。英属东印度公司在新加坡河开埠设立殖民地及港口不久后,欧洲人纷来开辟庄园收割香料果实,这一带早年为栽种豆蔻的垦殖园丘,从19世纪中开始,园主富商与士绅阶层陆续把豪宅盖在这座山周围,接着南来的华裔和印裔商人开始汇聚于此。
欧思礼山的陈年老宅最近再度引起大家热议。建于1898年的欧思礼路38号李光耀故居,经国家文物局的评估,认为具有重大历史与国家意义,建议列为国家古迹。
建国总理李光耀去世前,在这座富欧式田园风味的热带浮脚楼住了约60年。他卸下开国首脑重任后当了多年的内阁资政。不过,同样位于欧思礼山脚的资政第,于1885年落成,起名则是在一个全然不同的政治与地域局势与背景下对“资政”这个词的理解。资政第是本地硕果仅存的传统潮州大厝建筑风格的完整四合院,原屋主是潮帮侨领、柔佛港主陈旭年。
印度尼西亚春金集团创办人林益洲(Bachtiar Karim)的林氏家族基金会近年进驻资政第,上周末举行开放日活动并提供导览,让公众近距离欣赏这座法定国家古迹的各种优秀嵌瓷、浮雕等匠工的细微特色,也了解其历经孤儿院和学校、救世军社服组织、芝加哥大学分校校舍的百年沧桑史。
俗话谓地灵人杰,说起名人故居,欧思礼山四周还真是不少。
前外交部长杨荣文1954年就是出生于欧思礼山麓里峇峇利路的一座店屋;本地战前留法画家张汝器1930年代在里峇峇利路306号落户并开设汝器画室,他的遗孀陈孟瑜则在战后于欧思礼山对面的因士迪申山(Institution Hill)她居住的洋房中,创办本地最早期的华文学前教育摇篮建国幼稚园并担任校长。
在欧思礼山的山顶最早的一栋豪宅,是欧思礼坡5号,由海峡殖民地首席外科手术医师兼豆蔻园主汤姆斯·欧思礼在1847年左右建的“山亭别墅”(Pavilion),他住在这栋居高临下傲视新加坡河河谷的洋房里,在欧思礼山上另建有基里尼楼(Killiney House)、基里尼别墅等共五栋住宅。在1859年至1861年,山亭别墅还被当时政府租下成了临时的总督府。
从1856年至战前年代,这栋房子前前后后转售或承租给德裔、亚美尼亚裔(《海峡时报》创办人吉席·摩西,Catchick Moses)和日裔的屋主和住户。犹太裔富豪梅纳西·迈耶(Manasseh Meyer)1918年把房子买下重建,后来又转售给房地产商、鸿福集团创办人钟奕庄,钟氏遗属在2022年为这块地求售,才又让大家念起欧思礼山上的名人与轶事还有一箩筐。
(作者是《联合早报》高级多媒体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