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加坡——这个以高效、专业和服务精神著称的国际都会——经济命脉深深植根于服务业,从美食到金融市场,服务品质一直是我们引以为傲的金字招牌。
然而,近年来,我们的服务业正在悄然滑坡,特别是餐饮、邮政、地铁、电信和金融服务这些与民众生活息息相关的领域,经历着以牺牲消费者利益为代价的成本削减和居高临下的傲慢。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到,越来越多的餐厅连一杯水都要收费;还有那些即使你选择一碗汤面,但不同的汤、不同的菜还须要额外付费的所谓“升级”;有时人还未坐下,领位员先通知你用餐时间只能一个小时——更多的预制菜迫使我们卷入出餐快、翻台也快的节奏。食客宛如置身于匆忙的流水线,服务员的脚步匆匆,难见笑容,耐心更成奢求,然而账单上10%的服务费,仍然被理所当然地收取。
即使家里有人,挂号信也从来没收到过,都是在邮箱里收到一份通知,并且要求在一周内,必须在新邮政办公时间亲自到最近的邮局取件,否则信件将退回;拨打电信公司的客服热线,冗长的自动语音已经成为常态;买了电器等待送货,答案是只能确定哪一天送货,但具体什么时间送,司机只会在到你家前的40分钟通知你;踏入银行,柜台窗口大幅减少,取而代之的是一排排ATM,对于不谙科技的长者和须要办理复杂业务的客户,“服务”正变成一项须要客人“自助”完成的麻烦事。
这些现象的背后,是企业为维持利润,而在人力管理上压缩成本的策略。这种压缩并没有通过技术创新来弥补,而是把成本简单粗暴地转嫁给消费者,同时以服务质量的降级作为代价和交换。
零售贸易和餐饮服务是经济内需重要的支柱,当出门吃个饭都变得充满挫折而索然无味时,消费意愿自然会降低。去年,新加坡有3000家餐饮店倒闭,达到20年来的新高。除了新币强劲、成本昂贵这些老生常谈之外,或许是时候检讨一下自身的问题了。
节省成本不能牺牲以客为尊的服务业核心价值,但不少企业似乎陷入一种集体短视,认为消费者别无选择。在一个近乎垄断的行业市场,或许客户确实只能忍气吞声,但每一次糟糕的服务体验,都是在透支品牌长期积累的信誉。有朝一日,只要出现竞争对手,客户会毫不留情地弃你而去。
这种状态也反映在一些矫枉过正的金融服务操作程序中,例如开个户口或者转个款,或者过于苛刻的尽职调查,都变成客户想起来就头痛的事情。金融机构为了符合各种合规要求,不知不觉中反而将客户的便利和体验,沦为次等考虑的事宜。
更要警惕的是,我们好像进入未富先骄的沾沾自喜。这里的“富”,指的是成熟的服务文化和可持续的经营理念。我们显然还在打造国际服务水准的路上,却似乎先一步染上“骄矜”之气——傲慢与偏见,一种对自身品牌和服务过度自信,以及假设消费者无处可去的傲慢。
(作者是私人银行董事总经理(大中华及北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