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共中央机关刊物《求是》发文称,当前市场预期偏弱问题仍较为明显,有的经营主体对发展前景信心不足,还有不少人因社会保障等因素不敢消费,要进一步稳定市场预期,提升经济宣传和舆论引导水平。
《求是》星期三(10月15日)发表题为《进一步稳定市场预期》的评论文章称,当前外部环境变乱交织,不稳定不确定因素较多,中国国内新旧动能转换存在阵痛,需求不足问题依然明显,经济回升向好的基础还不牢固。
文章称,预期管理是宏观经济治理的重要内容,是做好经济工作的重要抓手。巩固拓展经济回升向好势头,既要注重供需平衡调控,也要注重预期管理与引导,不断提高宏观调控效能,提振社会发展信心。
文章指出,受各种复杂因素影响,当前市场预期偏弱问题仍较为明显。有的经营主体受关税战、贸易战等影响生产投资意愿不足,有的经营主体对发展前景信心不足,还有不少人因收入、社会保障、消费环境等各种因素不敢消费、不愿消费。“加上近来一些谬论唱衰中国经济发展前景,一些生产者的生产投资积极性和消费者的消费意愿受到不同程度影响,制约了宏观调控效能和经济回升向好势头。”
因此文章认为,做好经济工作必须高度关注消费和投资行为背后的市场预期和社会心理变化,有效利用各种政策资源,采取更有针对性的举措,着力促进社会预期稳定向好。
文章提出,进一步稳定市场预期,要及时回应市场关切,增强政策可预期性。经济主体的决策高度依赖对未来政策的预期。根据形势变化及时实施精准有力的宏观政策,增强政策可预期性,是引导市场形成积极预期的关键。
比如,面对当前有人担心稳就业稳经济政策力度可能变化等问题,文章认为,要及时有效回应市场关切,落实落细各项宏观政策,增强政策针对性和实效性,以政策的可靠性稳定性确保市场预期不摇摆。高度重视宏观数据与微观感受的“温差”问题,主动帮助民众和企业解决困难,让经营主体和民众真正有获得感,形成积极预期。
文章说,随着宏观经济治理的复杂性明显上升,增强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防止出现“合成谬误”或“分解谬误”,是稳定市场预期的重要方面。要把握好政策实施的时机、力度、节奏,把经济政策和非经济性政策统一纳入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评估,多出有利于稳增长、稳预期的政策,慎重出台可能产生收缩和抑制效应的政策,使政策效果更符合预期。
文章也提到,进一步稳定市场预期,要不断完善制度体系,营造长期稳定可预期的制度环境。制度对于稳定社会预期、增强发展信心具有根本性、长远性作用。当前,中国高质量发展仍面临不少体制机制障碍,特别是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还面临不少卡点堵点,亟须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中加以破除,完善公平竞争制度。
文章最后强调,进一步稳定市场预期,要提升经济宣传和舆论引导水平。“对绝大多数人来讲,经济社会发展的信息是不对称的,如果传播的信息是片面的、虚假的,甚至把‘点’上的问题炒成‘面’上的问题,就很容易造成预期恐慌,误导企业和大众行为,给经济运行带来不利影响。舆论导向正确,才能稳定预期、凝聚人心、汇聚力量,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助推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