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驻新大使:政局社会动荡考验新首相施政

日本政坛正处于关键时期,接连的选举失利和联盟破裂削弱执政党自民党的根基,人口老龄化、收入差距扩大和移民增加等问题也冲击经济与社会稳定,考验新首相的施政能力。

日本驻新加坡大使石川浩司星期二(10月14日)在本地智库新加坡国际事务学会(SIIA)举办的“日本观察:政治与经济的十字路口”对谈会上,对日本近期的政治动荡作出分析。

日本原首相、自民党总裁石破茂9月7日宣布辞职,前经济安保部长高市早苗随后当选为自民党首位女党魁。她原本任相呼声高,但盟友公明党上周突然宣布退出执政联盟,使自民党再遭重创。日本众参两院将于10月21日举行首相指名选举,本周正是各党派拉拢支持票的关键阶段。

石川指出,自民党陷入动荡,与在去年和今年的众参两院选举接连失利有关,同时受政治与金钱丑闻的影响。

2023年底,自民党多名党员接连曝出涉及漏报政治献金的丑闻,严重损害了公信力。

不过,石川认为,长期来看,日本当前的政治局面可能源于三大社会结构变化,即人口老龄化、收入差距大,以及移民人数增加,而这三大问题不仅冲击经济和社会稳定,也可能促成两股新的政治力量崛起,即强调减轻工作一代经济负担的国民民主党,以及倡导“日本优先”的参政党。

同场对话的亚洲地缘政治与商业咨询机构GeoPol Asia创办人斯塔普斯(Andrew Staples)进一步解释说,日本持续面对通货膨胀和日元疲软的压力,使得日本民众实际工资下降,导致社会紧张情绪上升,进而延伸出移民问题。

他指出,随着日本人口下降和疫情后移民快速增长,劳动力缺口在一定程度上由外国人填补。“日本为此陷入矛盾:一方面需要外国人缓解劳动力市场的压力;另一方面希望保持独特的文化认同,这种情绪进而催生出民粹主义政治。”

外交方面,面对中国、朝鲜和俄罗斯三个核国家的包围,日本近年来强化防卫能力和美日同盟关系。

石川说:“日本没有核武器,也无意拥有核武器,因此需要美国的核威慑来保障国家安全,这也是美日关系成为日本外交政策基石的原因。”

不过,美国对日本加征关税后,日本政府罕见对美国表示遗憾,但在现实层面仍积极进行谈判,终与美国达成协议将关税率降至15%。

石川说,虽然有一些人认为日本承诺向美国投资5500亿美元似乎不公平,但日本社会整体上已接受这一现实。

在对华关系上,石川认为,尽管中国对日本释放积极信号,放宽牛肉和海鲜等产品的进口限制,但中国近期在日本周边海域的强势行动及二战80周年引发的反日情绪,使日本下任首相面临多重挑战。

面对中美带来的复杂外交局面,石川强调国内政治稳定的根本性作用。“每个国家都需要稳定的国内政治,才能推动有力的外交政策……我希望日本这场‘政治戏剧’,最终能形成强有力的政府。”

您查看的内容可能不完整,部分内容和推荐被拦截!请对本站关闭广告拦截和阅读模式,或使用自带浏览器后恢复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