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奇帆:中国“内循环”为主并非开放程度降低

重庆市原市长黄奇帆说,中国目前以“内循环”为主,并不意味着开放程度降低,反而是“更高水平、更深层次、更宽领域”的开放。

黄奇帆星期五(11月7日)在新加坡中华总商会于上海举办的2025新中商务论坛上发言,阐述新格局下中国开放的新特征、新成就和新任务。黄奇帆目前是中国国家创新与发展战略研究会学术委员会常务副主席。

“新发展格局”是2020年5月中共政治局常务会议提出的概念,具体表述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同年,这一概念被写入“十四五”规划,成为过去五年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方针。

在近40分钟的演讲中,黄奇帆首先指出,一个国家进出口总额占国内生产总值(GDP)比重在40%以下,通常意味着内循环为主。目前美国、欧洲、日本这一比重均低于40%,经济以内循环为主;中国这一比重2016年降至36%后,也转向以内循环为主的阶段,“这是国际经济经济发展的规律所在”。

他强调,内循环为主并非开放程度降低,中国目前的对外开放,反而呈现出“更高水平、更深层次、更宽领域”的特点。

黄奇帆进一步说,这三个“更”具体表现在五个方面。在贸易政策上,从过去激励低成本出口,转向进出口双向平衡;在投资政策上,从引进外资转为同时鼓励中资“走出去”;在开放的地域分布上,过去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区,如今“东西南北中同步、均衡开放”。

过去是工业、房地产等“看得见”的行业先开放,现在拓展至教育、卫生、文化、金融等“看不见的”行业也打开大门;另外,政府对开放关注的角度,也从过去的资金量、贸易量,转向营商环境国际化、法制化、市场化,以及知识产权保护等。

黄奇帆接着说,这五个特点,也为中国经济带来五个新成就。中国制造业规模目前占到全球总量的三分之一,制造产品的质量和档次大幅提升,出口结构也从轻工、纺织品为主,转向电子产品等技术密集、附加值高的产品。

同时,中国工业品的生产方式也发生变化。2010年前,中国工业品是“两头在外”的加工贸易,进口原材料、加工后再出口;如今80%的产业链在中国国内,形成“一头在内、一头在外”的格局。

国内外贸易“两张皮”说明不够开放

对于中国未来进一步开放,黄奇帆同样归纳出五个新任务。首先是进出口贸易与国内贸易一体化。他说:“不能老是进出口一套规则,国内贸易一套规则……国内外贸易‘两张皮’,这说明我们不够开放。”

其次是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易一同良性循环发展。黄奇帆指出,中国货物贸易已连续15年全球第一,但服务贸易只占贸易总量的13%,是全球平均水平的一半,说明服务贸易做的还不到位。

第三是通过“一带一路”,打开中国北面、西面、南面的各三个通道,推动中国东南西北中协同开放;第四是在《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框架下,推动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由目前的点状,发展为网络状的全面覆盖。

最后是更着力地推进人民币国际化。黄奇帆指出,官方文件中对于人民币国际化的定语,由“审慎推进”转为“有序推进”,凸显加大人民币国际化的力度。

他说,目前包括中国在内的150个发展中国家,经济总量占全球一半,但货币在全球清算结算中只占5%。“我们并不是要追美元、超美国,而是力求今后20年,人民币地位与欧元、日元相当,成为一般的强国货币。”

您查看的内容可能不完整,部分内容和推荐被拦截!请对本站关闭广告拦截和阅读模式,或使用自带浏览器后恢复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