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察:95万元买欧洲科学院院士?

中国北京大学教授、知名学者饶毅星期二(10月14日)爆料称,自己收到关于“欧洲科学院外籍院士申报”的推广信息,对方“明码报价”费用不超过95万元。

95万元就能搞定一个欧洲科学院院士?“洋院士”“野鸡院士”随后在中国互联网上再掀讨论。

饶毅在个人公众号发表文章说,一名相关机构工作人员发送电邮称,欧洲科学院(Academia Europaea)院士申报工作已在10月开始。

对方称,饶毅教授在所属学科领域深耕多年,取得的卓越学术成果与深远行业影响力,符合外籍院士申报基本条件。在饶毅主动咨询价格后,对方回复:“总投入不超过95万元。”

饶毅继续追问“价格偏低是否因院士不值钱”,对方回应称,欧洲科学院权威性与认可度、声誉都很高,并不是“像欧洲自然科学院那种民间机构”。

对方还透露,市场上其他的价格都是200万元左右,“我这里是直接渠道”。

对方也在邮件中罗列出其他业务项目,包括国际交流合作、各省市重点人才计划的申报支持、地方政府合作、奖项申报服务;协助对接欧洲科学院、美国国家科学院及诺贝尔奖获得者,搭建学术交流与合作等。

饶毅星期三(10月15日)再度发文透露,有多名学者也收到上述相同内容的邮件,并调侃“竞争太强了”。

中国北京大学教授饶毅称,自己在收到“欧洲科学院外籍院士申报”的推广信息后,多名学者也收到相同内容的邮件。(北京大学新闻网)

相关机构工作人员星期三回应中国媒体查询时,证实了上述邮件的存在,但强调本质是信息咨询服务,是“类似律师或留学中介的合理收费,并不是说花钱就可以买到院士头衔”。

饶毅曾在2011年中国院士评选第一轮投票中被淘汰,他之后发表一篇题为《解剖“逆淘汰”社会现象的一只麻雀》的文章,表态“从今以后不候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他爆料“95万元报院士”的文章出炉后,不少网民留言嘲笑相关机构“不做背调”,“算是踢在钢板上了”。但不久后,上述文章被限流。

什么样的机构能用95万元报院士?

中国媒体报道,根据机构发送的邮件附带的咨询网址查看,这家名为“全国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平台”的公司主页显示,平台由北京高科启创科技服务有限公司运营管理,“汇聚了院士、行业专家、学术带头人、国家重点实验室负责人等高层次、权威的专家团队;是一家致力于为中国科技创新提供综合服务的专业化、市场化、创新型服务机构”。

网页介绍,平台已服务超过8639家客户,累积成交额达1亿零192万元,本月成交量926万元,可转让专利数量为9818件。

名为“全国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平台”的公司主页显示,平台已服务超过8639家客户,累积成交额达1亿零192万元人民币。(网页截图)

前述工作人员在解释欧洲科学院院士申报服务时也说,这项院士提名需由现任院士推荐,很多学者没有这个资源,而他们可以提供。

工作人员还说,是否能当选欧洲科学院院士最终由官方审核,不存在暗箱操作的可能性。只有符合基本条件的学者才能申报,“我们也不是什么客户都接”。

那么,这家机构形容的“权威性与认可度都很高”的欧洲科学院,到底是什么来头?

公开资料显示,欧洲科学院也称为欧洲人文和自然科学院,成立于1988年,是一个非政府组织,由英国皇家学会联合多家代表欧洲各国最高学术水平的国立科学院共同发起设立,总部位于英国伦敦。

目前,科学院拥有5500多名院士,包括88名诺贝尔奖获得者。

欧洲科学院官网公开的入会流程显示,它的院士主要来自欧洲国家,同时面向欧洲以外国家招收外籍院士,院士每年增选一次,需由两名现任院士提名推荐,经初审后再到提名委员会进行评审,最后由专门委员会审核通过。

据中国媒体报道,在欧洲科学院院士名单中,已有超过百名来自中国的学者。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今年5月发布的文章,公布多名中国高校学者当选2025年欧洲科学院院士,包括南京师范大学教授陈旻、中国科学院及深圳理工大学教授成会明、澳门大学教授李德凤、中山大学教授龙海平、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宗成庆等。

从目前的资料来看,欧洲科学院在欧洲乃至全球的确有一定权威性和认可度,至少不是山寨学术机构。

但95万元真的是合理的“咨询费”吗?这中间到底有没有猫腻?

《新京报》星期四(10月16日)对此发表评论连发三问:一个严肃的学术荣誉,是如何被做成一门生意的?花钱评院士彰显的是个人学术水平还是“钞能力”?若真有学者购买这项服务,费用是自掏腰包还是取自课题经费?这三个问题,需要认真对待。

“花钱买院士”的欧洲自然科学院

前述邮件特别点名区分开来的“欧洲自然科学院”,与欧洲科学院只有两字之差,前者去年在中国学术圈闹得沸沸扬扬的“山寨院士”“野鸡院士”争议中,跌下“神坛”。

去年5月,一份名为“欧洲自然科学院院士申报推选咨询服务协议”的文件,在各大社交平台流传。文件显示,参选候选人需向代办中介机构某传媒公司支付80万元“咨询服务费”,即可获评为“院士”。

欧洲自然科学院在新闻通稿中,自称是国际学术领域认可度最高、影响力最大的科学组织之一。

公开资料和官网信息显示,学院创始人为俄罗斯人蒂明斯基。他在1961年毕业于莫斯科地质勘探学院,曾在苏联地质部和科学院机构工作,后被外派至德国工作,于2002年创立欧洲自然科学院和国际骑士联盟,并在德国注册。

但据澎湃新闻报道,多名在德国知名高校长期留学任教的学者说,自己并未听说过欧洲自然科学院,它在当地知名度不高,身边也没有学者申报过该院院士。

“欧洲自然科学院”去年4月举行新晋“院士”颁证授勋仪式。 (中国发展研究院公号)

网民“全客观”去年4月24日曾爆料称,欧洲自然科学院“其实是一群人在德国汉诺威注册的山寨组织”,“是普通民间社团,并不被欧洲各国官方承认”。

文章还说,入选这个组织的院士,通常需要支付40万元到120万元。但他们入选后就能在国内申请各种人才补贴,很快把买院士的支出赚回来,形成一个产业链。

据封面新闻报道,欧洲自然科学院官网一个链接显示的763名院士中,从名字判断,超过95%为俄罗斯和中国的学者。

这些院士也不都是科学家或研究员,还有一些中国企业家,比如预防癌症的细胞治疗集团法人。

网传有关“欧洲自然科学院院士”的一张表格显示,从2021年至2024年,中国有超过60人拿到“院士头衔”。而在去年不到半年的时间里,就有超过40人获“院士头衔”。

无独有偶,同样是俄罗斯人蒂明斯基1990年创立的“俄罗斯自然科学院”里,在目前5000名院士中,中国籍虽然不是最多的,但却是增长最快的。

可以说,蒂明斯基创立的两家科学院,深受中国学界乃至企业圈的青睐。中国各大院校一度也大张旗鼓宣传自家教授获得“院士”的喜讯。

直至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去年5月发布文章《井喷式的“欧洲自然科学院院士”折射出什么》,批评各部门机构不应为投机者“捧场站台”,这些喜讯才被悄悄撤下。

“洋院士”含金量到底几何?

不只是欧洲自然科学院和俄罗斯自然科学院,欧洲工程院、乌克兰国家工程院等五花八门的申报外籍院士服务信息,近年也不时出现在中国网络,申请费用在几十万元至上百万元不等。

评选门槛与标准的不同,以及带来的信息差,让“申请外籍院士”在中国成了一门灰色生意。

这其中自然存在监管缺失、信息不透明等问题,让投机者有了可乘之机。但它之所以能在中国长期存在,也折射出学术领域中普遍的“身份套利”现象。

从现实情况来看,“院士”不仅是荣誉的象征,更成为获取学术资源、名利与机会的筹码。当一个头衔被赋予资源通行证的功能,“买院士”就有了市场,也就成了一种可以被交易的身份。

您查看的内容可能不完整,部分内容和推荐被拦截!请对本站关闭广告拦截和阅读模式,或使用自带浏览器后恢复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