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庆成:港府今年面对“三座大山”

时间:2024-01-30 07:21内容来源:联合早报 新闻归类:香港澳门

香港1997年回归中国后,很多领域在过去20多年仍深受西方意识形态影响。当中的司法界、教育界和社会工作者界别,由于不时和北京的涉港政策唱反调,一度被建制派阵营视为眼中钉,称之为香港问题的“三座大山”。

2019年反修例风波过后,中国政府实施《香港国安法》及“爱国者治港”,香港民主派的主要政治人物不是身陷囹圄,就是移居海外。三座“大山”在港府整治下,出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以教育界为例,以前大多数香港教师的政治立场皆偏向民主派,是泛民阵营最坚定的支持者之一。近年教育局要求所有公帑资助学校的新入职教师和拟晋升教师,必须参加中国大陆学习团,亲自到大陆了解国情。由去年开始,所有新聘教师更必须在《基本法》及《香港国安法》测试取得及格成绩方可获聘。港府通过不同的措施,已把教育界牢牢地掌控住。

尽管曾经掀起风浪的民主派势力过去三年基本上已经瓦解,香港社会并没有因此就一劳永逸。踏入2024年,新一届特区政府又面临新“三座大山”的挑战。

第一座“大山”是如何改善香港经济的大难题。香港经济在冠病疫后一直未能迅速复苏,财政司司长陈茂波去年2月发表2023/24年度《财政预算案》时,曾预计香港2023全年有望出现3.5%至5.5%之间的经济增长,可最终只有3.2%,达不到原先预期的目标。

去年香港楼市、股市持续大幅下跌,股市更被揶揄为“国际金融中心遗址”,反映投资者对香港前景欠缺信心。另外,港人在疫后蜂拥北上消费,加上少了旅客赴港购物,令香港经济大受影响。港府数据显示,去年疫后开关即2月至11月,香港零售业总销货价值估计只有3414亿港元(586亿新元),较疫情前同期大幅少了约15.5%。

香港经济恢复步伐缓慢,和本届特区政府的表现未如外界预期有关。当然,另一原因是香港与中国大陆经济唇齿相依,大陆经济差,香港也不会好。

香港研究协会在今年1月访问了1027名港人,结果显示港府的九项施政表现当中,在持续发展经济方面最低分,写下调查一年以来的新低。

另一家民调机构香港民意研究所今年1月初访问了约1000名港人,也发现特首李家超和港府的民望净值都下跌,而且跌幅显著。两项民意调查结果皆显示,经济发展欠佳,港人对港府的不满情绪正逐渐升温。

港府要解决的第二座“大山”,是今年内要完成《基本法》第23条立法。根据香港《基本法》,港府有宪制责任就第23条立法,岂料26年来一直未能成事。2019年爆发反修例风波,更揭示香港的国家安全领域出现严重漏洞,成为外部势力“钻空子”的地带。随着第23条立法已提上今年立法议程,据悉港府最快会在下月即农历新年前展开公众咨询。若无意外,23条应该会在今年上半年顺利完成立法。

香港是中国最开放的城市。面对目前中美博奕激烈、日趋复杂凶险的国际形势,港府尽快完成23条立法,无疑可以全面保障香港国安的法律,令乱港的外来势力无法再任意妄为。不过,不少人也担忧23条立法后,会削弱香港原有独特的经济优势,吓走大批外资。

外界一些质疑可能有点夸张,但有许多港人确实担忧。官方在23条立法过程中,能否释除公众尤其外资的疑虑至关重要。否则,已经疲弱的香港经济,随时会因为23条立法走向另一个低谷。

至于第三座“大山”,则是垃圾征费。港府早前计划在全港实施垃圾征费,原意是为了减少废物。这项政策只是民生议题,可受影响的人实在太多,全港几乎所有人都在投诉。官方面对社会争议之声不断,日前突然宣布延迟四个月、至今年8月1日才全面实施。

然而,有政党调查反映不少市民对收费模式、罚款等细节仍有诸多疑问,建制派内部甚至也出现一面倒的反对声音。港府若处理不好,一旦仓促推行,可能会引起全港市民反对,对官方施政带来致命的打击。

港府过去20多年一直忙于和反对派进行政治斗争;随着香港政治已经发生重大变化,目前已没有反对派,只有内部的民生问题。如果说港府在政治上如23条立法必须听从北京,在民生事务方面例如改善经济和垃圾征费等,再没有借口做不好。港府官员若交不出政绩,恐怕也会引来北京批评。大家都在关注港府今年如何拆除这三座“大山”。

热度: ° | 返回联合早报首页 可查看更多内容。
赞一下
(2)
100%
赞一下
(0)
0%
相关栏目推荐
推荐内容